筆走龍蛇 情懷家國
——“硬書緣”國慶七十周年書法網絡展述評
沈鴻根(江鳥)
金秋十月,日照大旗紅。
在普天同慶,舉國歡騰時,“硬書緣”書法網絡展的舉辦與展出,是我們書法人獻給偉大祖國七十華誕的一束鮮花。
這次網絡展,規模不大,影響不小,水平不低。作品涵蓋真草隸篆行五體,作者來自東南西北中九州。最大的特點是軟硬兼施,同榮競芳。盡管毛筆書有毛筆書的韻致,硬筆字有硬筆字的風骨,然而雙管齊下,爭奇鬥妍,反而相得益彰,於是目隨筆舞,神共墨飛。難得的是:高手如雲,佳作成堆,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獲獎作品,無不筆精墨妙,可圈可點可品,更悅之於目,賞之於心。
毛筆書法作品如:曾盛國的楷書,入鍾繇之室,筆短意長,古雅絕倫;
劉良謀的行草,灑落出塵,一派魏晉風流;
侯明浩的二爨體扇麵,字在隸楷之間,功夫極深,妙在古拙而不粗俗,率真而不隨便,難在刀刻味中透出書卷氣;
劉保健的漢隸《曹全碑》,筆圓而姿逸,秀色可餐;
陳義軍的行書,善於八麵出鋒,一手米字,幾可亂真;
鄭小雲的行書對聯,體之厚,力之健,大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之氣概;
李金河的小行書,隨手寫來,從容不迫,春秋佳日,“勝似閑庭信步”。
硬筆書法作品如:
焦石的楷書冊頁,初看不怎樣,細看似嚼檀香橄欖,回味無窮,那楷中帶行、半工半放,筆致既佳,意態又妙;
李正倫的篆書龍門對,由吳昌碩而上溯石鼓文,結體左低右高,錯落有致,安穩中求變化,筆墨老練又老辣;
俞在柱的小楷,不外鍾王兩家,韻雅而格高;
陶浪的行書,神采飛揚,學米另有一功;
謝紅兵的楷書,不離李北海底色,但好在摻有魏碑筆意,有所變化;
唐玉慶的行書,胎息趙孟頫手劄,用筆圓活,風神淡雅,是韻勝之書;
陳康的楷書冊頁,已由唐楷進入魏碑,結體隨己意變化,用筆剛強角出,強調落筆與收筆,個性強,饒奇趣,一反常態,是骨勝之書;
梁國平的粉筆字隸書板書,獨一無二,“小閣延爽,山齋聽雨,畫樓待月,靜室觀蘭”,字字端麗,筆筆遒勁,不僅形式好,而且書法美,不覺眼睛一亮。
餘如羅陽生、陳國祥、李曉峰、魏誌祥、幹曉敏、詹欽成、劉明、邵波然、魏延玲、劉健、左發永、魏仁全、岑烈明、張立進、何也、李重慶、黃開慧等人軟硬書,春花秋葉,各有千秋,相映成輝,也很可觀,不可小覷!
在“硬書緣”金榜上,出現了不少雙料“狀元”,既在毛筆書上奪金,又在硬筆字上掠銀,如曾盛國、陳義軍、謝紅兵、劉良謀、錢寶成等。這說明書法的書寫工具有軟硬筆之分,但書寫的技巧、構成的原理、審美的法則,卻有相同或相通之處。學好毛筆書,有利於寫好硬筆字;學好硬筆字,有益於寫好毛筆書,一而二,二而一,相輔相成,故不妨雙修。當然,臨帖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需要,有所側重,但不能偏廢。
書法是藝術,更是文化。為什麼有些作者榜上無名,名落孫山?究其原因,不是書法水平低,就是文化修養差。其作品或有錯字,或有漏字,且繁簡亂用,詩詞不分,字裏行間,心浮氣躁。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強臨帖的同時,還要多讀書。以臨帖練功,以讀書養氣。
可能受時風影響,有些作者喜歡在作品的形式上進行裝飾,諸如雙色拚接、文中劃線、句下加圈、印花亂鈐等,都是常見之手法,用以來吸引眼球。適當地裝飾,未嚐不可,但應合理有度,切不可割斷行氣,分裂畫麵,顛倒次序,破壞章法,否則得不償失。事實上,拚色、劃線、加圈、多印等種種裝飾,都是工藝製作,並非藝術創作。嘩眾取寵,喧賓奪主。有意義也不大,不可不慎。
誌於道,遊於藝。我們傳承、倡導、弘揚書法藝術,旨在通過研習書法來親近傳統文化,加強審美教育,從而變化氣質,陶冶情操,做一個有修養、有品味、有擔當的追夢人。筆下龍蛇走、胸中海嶽飛。用“書以載道”之精神,謳歌新時代,發揮正能量,創造好作品!
評委作品
上海市硬筆書法家聯誼會會長沈鴻根作品
上海市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陸維中作品
上海市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副會長張天民作品
上海市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副會長,上海當代硬筆書法院院長朱濤作品
上海市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副會長馬平發作品
上海市硬筆書法家聯誼會理事王旭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