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三屆硬筆書法家作品展覽複評
發表日期:2017-07-13 22:21:15
來源:亚博科技app
被閱讀[5211]次
7月11日早上9:00,評委們早早來到中國硬筆書協教培中心。按照10號晚上商量討論的意見,今天全天進行複評。從上午九點開始(中午未休息),一直幹到晩上九點,才把複評工作完成。其間,應數擔任評委會副主任的李冰和擔仼評委會秘書長的熊潔英最辛苦,他們不僅統領評審、把握節奏,親力親為,還要安排評獎評委的相關接待,組織指揮工作人員有序工作。當然工作人員也很辛苦,戴建成、閻龍君、馬越、李淼焱、皮金鳳、王麗娟、王陽等,幾天連續工作,連續服務,盡心盡力,表現出良好的政治素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下午,複評進入最後階段(確定入展300件作品)的時候,評委主任張華慶親自坐鎮,與全體評委一起工作,帶領大家圓滿完成了複評任務。
回看並總結一天的工作,複評,實際上就是兩個中心詞:“比對”和“淘汰”。評委依據評審標淮和自己的審美取向,對入圍作品進行比對分檔,評定出“上、中、下”,也就是從初評入圍的近千件作品中淘汰“下”的作品(約200件),留住“中”的作品(入選作品500件),確定“上”的作品(入展獲獎作品300件)。
如果把初評看作“發慈悲、做善事”,那麽複評則是拿著“砍刀”、舞著“板斧”,“拿下劣作幹壞事”。整個複評可謂充滿“火藥味”,討論、爭辨伴隨始終。因而,評審過程中“上”、“下”、“爭議”三詞成為熱門詞。對於大多數評委認為好的作品就“上”;有的評委說“上”,有的評委持不同意見的,視為“爭議”作品。爭議作品還有機會在名額不夠時再接受挑選;大多數評委說不行的就“下”。某種程度上說,複評的競爭是激烈的,有時達到了“白熱化”。
有一件篆書作品,在初評時就引起評委的關注,從形式探索、筆墨技巧、篆書字法上看,都是不錯的一件作品。由於其中有的字采用象形字,基本上是畫出來的,書寫性不夠,雖然其探索的價值值得肯定,但有的評委認為,我們這是國展,應當尊崇傳統、取法傳統,這應當作為評審中在創作取向上必須把握的導向。因為每件獲獎入展作品,都將影響一些人一些年,如果此類作品入展獲獎,必定會有不少人跟風模仿和學習,這對書壇的引領不利。最終,經過評委激烈討論,這件作品還是“拿下”。
還有些從網上購買的硬筆書法專用紙,由於這類紙張多為少年兒童書寫作品而設計,其設計水平、印製檔次、采用紙張都很平平,不具“可收藏性”,如果在這樣的用紙上創作國展作品,與那些精心設計、認真製作的高手們的作品一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太弱、太平淡,被淘汰的命運也是難免的。
此外,“流行書風”的作品必定走不遠。這次的毛筆作品和硬筆作品中,有一些跟風“流行”的。對此,評委們戲稱為“獲獎體”、“北京體”、“遼寧體”之類。評委的戲稱給我們啟示是,如果你不沉入傳統,認真讀書,提升審美修養,而是緊跟獲獎之風、流行之風、名人之風來取法學習和創作,那樣創作的作品肯定沒有根基、缺少長久競爭力,也必將走不遠。(亚博科技app 柳長忠)
下一篇:
全國第三屆硬筆書法家作品展覽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