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篆刻 
談完白山人的篆刻曆程與成就
發表日期:2006-10-29 22:1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3392]次

談完白山人的篆刻曆程與成就
一、前言
我國的篆刻淵源可以追溯至商周時代。在商代占卜用的甲骨文及銅器上歌功頌德之類的銘文…等,都可以視為篆刻的原始風貌;一直到近代出土的兩方周代官印,才正式確立印章用篆刻的起點,成為篆刻藝術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而在中國篆刻藝術領域中,有著兩座令人翹首仰望的高峰,其一是秦漢時代的鈐印;另一則是明清時代的流派印章。而明清時代的流派印章和秦漢印在一般認為上大致上有幾個較為不同的特征:
(一)秦漢時期印材所采用的多為金屬或牙玉,且製法多為鑄、鑿、琢等;而明清印章則多以石材為主,且製印方法為鐫刻。由於石章的質地較為鬆嫩,因此為表現擅變善化的運刀技法提供了理想的物質條件。
(二)有別於秦漢時期專業印工的製印,明清時期所謂的具有金石癖的文人成為篆刻界的主體。
(三)明清時期製印以兩千多年曆代印章的傳統為根基,印章內容涉獵書、畫、文字的領域,以優厚寬博的條件,充實了印章豐富多彩的藝術性;這和一般多屬於實用性秦漢印有著很大的區別。

二、篆刻藝術的發展 ------ 從文、何到鄧石如
若要將我國篆刻藝術發展分期的話,那麼第一個時期就是從明代的中葉到清初。遠從唐代開始有在書畫作品上鈐蓋鑒賞性質的印章之後,印章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便開始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亦即是由實用轉變成藝術;而從唐代以降至明朝中葉的八百年間,這種轉變由弱變強,而許多文人會有所謂的「金石癖」也是從這裏開始的。在此時期中,被稱為「流派印之祖」的明清篆刻藝術始作俑者,就是文彭與何震。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中,充斥在印壇的是宋、元的九疊文官印和庸俗蕪雜的私印。由於九疊文印(即所謂的元押)文字屈曲盤繞,布局平滿悶塞;民間私印的氣格又低劣,了無情趣,在這種情形之下便激發了他們兩人對印章的革新感。他們倆人首先拾起傳統的技法,以文字訓詁的學問,極力矯正當時印章文字的訛誤;並以篆書的書寫筆法取代九疊文的盤曲失真,再加以精妙的漢印藝術,如此終於在印壇上開創一新風氣,確立了他們在印壇上的崇高地位。
繼文、何兩人之後,能夠自出機杼、獨造麵目的,首推汪關和朱簡。汪關治印在白文上取經漢鑄;在朱文上則取法元人,顯然擺脫了文、何的影響;而朱簡則可說是一位獨見膽魄的創新家。他治印迥異於文、何、汪,對傳統的借鑒則是由兩漢而秦周,這使他成為流派印章中第一位表現周秦鈐印意趣的篆刻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