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篆刻 
篆刻藝術與古錢幣
發表日期:2006-10-29 22:1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862]次

文化名人在書畫題跋署名後麵鈐上幾枚朱紅印章烘托藝術氣氛,把古老文化的魅力表現得更臻完美。

  篆書在刻章中有其曆史的特殊性,一枚古樸精美的印章源自華夏遠古文化。殷墟商周的甲骨文、鍾鼎文、石鼓文、詔版、鏡銘、泥封、秦磚、漢瓦、墓誌皆用篆文。周代治印用“籀文”,秦李斯創小篆。“半兩”“五銖”錢亦篆,錢幣及發展曆史就是文字演化以古錢為載體。先秦、漢代治印是興盛時期,大篆、小篆由篆而隸,魏晉南北朝則繼承發揚了傳統。錢幣文化主線端推篆書,治印汲取了錢幣的精華,相輔相成。

  王莽造錢用懸針篆、孫權大泉五百、北周玉著篆布泉,戰國钅斤布皆篆書用於錢文之典範,從篆書起步,隸、真、行、草發展演化,錢幣與篆書同步,與文字演化同軌。

  錢幣與篆刻融彙的範例有代表性的是,“永安五銖”和“常平五銖”,它們都是用“減筆”方法書寫造型的方孔圓錢,把文字和錢幣型製巧妙地融為一體。

  “永安五銖”原本應有穿郭但錢文篆書借用和代替了穿郭,“永”字下二筆和“安”字“寶蓋”分別代替和借用了上下穿郭,“銖”字的右二豎也代替了內郭的左邊框,常平五銖的“平”字完全代替了穿郭的下部。真是巧奪天工、藝法高超、匠心獨具。古今治印篆刻“借邊減筆”“無邊”“近邊略殘”之刀法正是借用古錢造型精華而創造的。從秦漢到古代錢幣篆刻印字中汲取營養。藝術源自曆史,藝術與科學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許元愷《選青小箋》說:“按常平之平,上一劃即借方孔下緣,古錢文字往往取巧。後人篆刻印章,減筆權輿(起始)於此”。

  沈巍皆的《寶泉所見錄》講:“此錢(指永安五銖),安字減一筆蓋橫頭橫劃適當孔之下方,非孔本有郭也。盛氏(子履)以為巧借。”

  名家敘述了古泉篆文巧借和對治印有深刻影響。南唐、北宋“對錢”就是以篆書一枚為主體配用隸、楷、行、草成對配套。它是美學的體現,篆文古錢渾然一體,影響著治印藝術的不斷進步。齊白石老人極善治印,往往將“白石”二字“借邊減筆”,以水墨寫意相互烘托,相輔相成,滿紙生輝。古今許多治印專家得力於古錢篆文啟發之成功範例的真是多得不勝枚舉,琳琅滿目。(李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