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繪畫 
回歸家園的暖意——季秀偉山水畫的藝術追求
發表日期:2014-11-06 17:50:00 來源:美術網 被閱讀[10627]次

      

季秀偉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季秀偉的山水畫創作主要圍繞北方農村家園這一主題展開。從1996年在廣東省首屆中國畫大展“獲銅獎”作品《故園夢遊》到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再“獲銅獎”的作品《夢回故園》,從第十屆全國美展入選作品《紫色晨光》到北京國際奧林匹克美術大展又獲“銅獎”的作品《黃柏園》,他著力塑造和表現的都是地域鮮明的淳樸農莊景致。他以純正的中國山水畫勾、皴、點、染之法寫出了樸茂厚重的西北古老村莊的宏大場景。這些作品的畫麵大多林木豐茂、古樹奇偉、農舍錯落、院欄橫斜、柴秸散堆、雜什星布。紛繁複雜的景物統一在或黑或灰,迷漓交錯的點線之中,蒙蒙留白之處似霧如煙,給景象以神秘的美感。畫麵雖不寫山,卻築基於起伏的山根坡角;充滿歲月蒼桑的古莊,被以近乎平麵的現代手法再現;真實具象的諸多景物,凸顯的是中國畫筆墨質感之美。畫麵豐富而無壅塞之感,積墨豐厚而無處不鬆動通透,顯示了作者對此類題材長久經營而累積的表現經驗和高超的筆墨把握能力。

  季秀偉的此類作品雖多寫關陝一帶自然風情,卻一改長安畫壇山水畫多苦澀荒寒之審美意蘊。他的自然家園在意境上總給人以淳厚的暖意和夢幻般的溫馨。在他眾多早春或晚秋圖景的寫生和創作中,我們很少感受到冷寂和蒼涼的氣氛,他以yabo22官网 的活動、動物的點綴、山花的閃動賦予畫麵活躍和溫熱。事實上這溫暖來之他內在的熱情和浪漫,他常年行走在西北黃土高原這塊土地上,廣袤和貧瘠是常見的,但他眼中最能燃起光芒的是荒寒山野中星星點點的山花、是斑斕的秋色、是勞動生息在這方水土上厚樸執著的農人。事實上性格和畫風都顯雄肆的秀偉,心底湧動著對物事人生極為熱烈的情懷,這熱烈浪漫的情懷使他在創作中多了一些詩意的創構和表達。參加第十屆全國美展的作品《紫色晨光》是他長久蘊蓄構思後的一幅力作,表現了渭北一帶百年老莊在春天的曦微晨光裏,桐樹花開的詩意景象。這幅創作足以體現秀偉作為藝術家的浪漫風範。以其構思,此畫亮點在於黎明前老莊上一片桐樹花的微弱亮光。但他創作中傾全力去塑造的是老莊的房子。經多日反複的積墨,在畫麵朦朧現出一片沉睡未醒的老屋,枝杈交錯的桐樹上經反複疊加在留白處也隱現出亮光。最後他以調出的淡紫色顏料點睛般完成了創作。整幅作品沉厚中現出夢境般的紫光,可謂匠心獨具。

        季秀偉賦予畫麵溫暖的意蘊更多出現在對秋景的表現上,在他筆下,秋天的農莊是金燦和豐碩的,房前屋後院,場欄架皆碩果累累,風光滿目。他寫生中本就觀察入微,故心中物事甚多。凡農家藤籮梯橙,秸杆菽果,他在創作中可信手拈來,且隻要畫麵需要就不厭其煩盡收圖中。雖以再現性和敘事性的方式入畫,但由於筆墨的生動和營構的巧思以及色調語言的統一,整體上又十分和諧。他喜用暖色的鵝黃、淡赫或淺朱在積寫豐厚的畫上進行最後的點染。使圖景秋意愈濃,作品氣息也更趨於溫暖和陽光。


季秀偉作品《夢回故園》 125x245cm 獲倫敦奧林匹克美術大會金質獎章

季秀偉作品《紫色晨光》 180x180cm 2009年 入選全國第十屆全國美展

季秀偉作品《夢回故園》 200x270cm 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優秀獎

        從長安畫派先驅趙望雲、石魯先生始,以文人筆墨寫西北自然山川或yabo22官网 生活,已然成為長安畫壇之傳統。秀偉自幼深受長安畫派之影響,恪守藝術從生活中來的信念,在承繼北派大山大水氣度和宋畫寫實特征,他特別關注自然的“現實”特征和由寫生而得的對生活實感的積累,並由純正的中國畫筆墨去表現。近二三十年、當許多藝術可由臨摹和一種理念或現代文化實驗室生產出來時,秀偉一刻也沒有動搖到自然和生活中去感受藝術的信念。他堅信蒙養了厚重燦爛曆史文化的這方水土,是他藝術生發的母體。所以,三十多年來,他每年春秋二季都背上碩大的畫板去寫生,他的執著感動並影響了一批人,當然也受到一些以文人畫家自詡者的譏諷。但他立定精神、不趨時好,畫壇的潮起潮落,觀念紛爭,他都置之度外。他依托地域文化的特色找到了抒發內在情感的切入點,他為自己審美理想的充分表述,不息的在山野中徜徉,在荒原上奔走。

  他在寫生中,即承繼了長安畫派的理念,也總結了屬於自己的寫生理念和寫生方法。每到一地必悉心觀察,全神貫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對物象客體特征進行準確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力求意境之營造,氣息之渲染。而他回來創作時的方法正好和寫生相反,他先在心中醞釀主題意境和氣象,再去營構圖形。營構大圖時,並不參考平時寫生,隻待構想成熟,情懷意緒飽滿時,用幹淡墨在紙上將大形一揮而就,大構架略朦朧成形,再寫局部,且邊畫邊改,邊改邊畫。他善用短線積墨,千重百複、密密砸砸,墨線欲接還斷、續斷相連,景物之形與筆墨之渾,迷漓斑駁,積寫數日後,交錯疊加的筆墨達到了灰黑厚重,空白處有了光亮和氣脈的相通,蒼潤已顯,虛實相生、氣象成形,作品從容自立。

  山水畫中積墨法最難、把握不好便成死墨,秀偉數十年的摸索打造,在積墨法上取得極大的成功,且機杼自運,自成家法。他用筆本屬雄肆一路,氣勢開張,力度飽滿。為了在反複積墨中體現用筆的質量,他抑恣肆而重沉鬱,斂飄灑而求穩健,用墨上他以幹淡蒼潤施之。積墨過程中並無定式,往往形隨意改,意隨筆變,活脫抒寫貫穿始終。他的積墨過程可達幾十天,但從筆墨上看卻無處不通透鬆動。秀偉平也日裏作小品的筆墨瀟灑快意,翁鬱淋漓,意趣清發,輕鬆自得,但他更願以英雄般的意誌力去挑戰自我,去創作史詩般的鴻篇巨製。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曾用五十五張四尺宣接在一起用幾個月的時間畫了一幅梅花圖。九十年代,他客居廣東,2米乘6米的大畫他用積墨法畫了十多幅,耗時近2年。秀偉的創作過程實際上深印著他對藝術的虔誠,也反映了他對中國山水畫表現上的當代性思考或個體上的一種思索。他首先認為藝術是要不斷推陳出新的,無論在表現題材和形式手段上,都不應陳陳相因。再則藝術是內心情感的表達,麵對如此豐富的自然和人的世界,簡單化的概括難以抒發內心的情懷,因之他在自己的藝術理想上,有了一種自覺的選擇和並非輕鬆自娛式的追求。

  秀偉在這些年的創作中,非常注意自然物象的原生態表達。多年的寫生從開始畫名山大川到抒寫野山荒原,他逐步在地域尋找中發見內心情感的指向和在審美價值上的意義,他不顧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艱苦,四處尋找那些自然生態未被現代工業社會浸染的老莊園,老民居,他覺著這些地方保留著最後的淳樸。是他藝術表現中實現審美理想的聖地,也是他藝術創作汲取養分的源泉。每見到這樣的地方,他激性洋溢,精神亢奮,會充滿感動地去對景寫生。當然在他內心深處湧動著回歸家園的暖意。

  應該說,中國畫在曆經一個世紀內憂外患後的今天,仍麵臨諸多艱難的抉擇,時代的疾速發展,西方審美思潮的強勢影響,以及傳統文人畫筆墨的泛化傾向,都使當下中國畫陷於新的問題之中。對民族畫學的承繼如隻在文人寫意筆墨的熟練玩弄上去演練,或一味賞玩經典筆墨形式,這使得作品內質的空虛和內美精神之缺失,也往往會失去向更深廣的內心世界和對象世界探索的動力。而如何在創作中將情感,筆墨和氣象萬千的自然造化有機結合,摒棄急功近利,立足長期修煉,季秀偉的創作曆程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發。

  事實上,季秀偉的寫生創作過程,是由樸素的情感而走上了文化的自覺,由尋找表達內容的獨特性漸而進入一種地域文化價值意識上的思考。家園的回歸,意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溯源,對民族畫學文脈的延展。當然這一過程不僅為從視覺上構築新的形象圖景提供了可能,也為筆墨語言的生息發展拓展了空間。在這裏,家園題材的寫生與創作,對季秀偉而言有著更為真切的實際動力,他在自己發見的生活空間裏,探索著筆墨表達的可能,增添現代審美意識的原素,承繼並豐富著民族繪畫語言的表現外延,以此伸展和張揚著屬於一個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和情感趨向,表述者自己對這個豐富世界的理解或即將逝去的淳樸的記憶。

季秀偉作品《莽塬》 200x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