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能力,是書法創作與人才成長的基礎資源和基礎建設,這兩個方麵的積累與提高,關乎書壇創作和人才成長的可持續發展的後勁與潛力,應該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反複強調和倡導。 ——引言
采訪者:呂書慶(《中國書法》記者,以下簡稱呂)
采訪對象:張旭光(中國書協副秘書長,以下簡稱張)
呂:張老師,您好。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征稿啟事刊出以後,已經受到書法界廣大作者的十分關注,就此我們采訪了張海主席,張主席主要從方針、思想、原則和要求方麵回答了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希望您談談具體的創作要求、評審辦法和投稿要求。
張:如果是這樣,那就請你們出題目吧!我從分管創作評審和展覽工作的角度談一談,供你們參考。
呂:首先,請您先談一談本屆“蘭亭獎”與第一屆有什麼不同之處?
張:本屆“蘭亭獎”與第一屆相比,在思考、設計上應該說吸收了包括第一屆“蘭亭獎”以來5年中,多次大型展覽、評審的經驗,並吸收了廣大書法家的建議和新一屆主席團,特別是張海主席長期以來的一些思考。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評獎範圍不同。上一屆是人人可投稿,這一屆隻有會員才能投稿。這一點征稿啟事上已說明白了,我就不多講了。
這一變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成。少數人有不同意見,也可以理解。但這一變化有一個重大意義,就是使原來的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專業性活動,真正符合了“蘭亭獎”是國家級專業獎”這一性質。這對於提高書協專業形象,推動整個書壇建立“專業概念”,對於全社會建立對書法藝術的評價體係,推動書法創作的繁榮等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也正是張海主席堅持“蘭亭獎”評獎要設立門檻的願望和目的。這一點,中國書協趙長青書記和其他領導同誌的認識都是一致的。考慮到“蘭亭獎”作為國家級獎項的導向作用和社會效益,尤其廣大非會員朋友的願望,中國書協決定專門開辟一個園地,即“安美杯”書法大展。這樣就更全麵了,也符合中央關於文化藝術“三貼近”的要求。
第二,評獎的目標不同。第一屆“蘭亭獎”由於準備倉促,也由於認識程度不夠,甚或是書法發展程度不夠等等主客觀原因,評獎評出的是一件作品。而本屆“蘭亭獎”是通過作品來評人,是作者獲獎,而不是一件作品獲獎。那麼作品獲獎與作者獲獎有何區別呢?可以說,其區別是本質性的。古人在“傳道、授業、解惑”時有一個基本要求,即“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也就是說要教人以生活、發展的本領。“蘭亭獎”評獎也是如此,也要評之以漁,評出作者的素質、創作能力和發展潛力。
第五次書代會以來,張海主席、趙長青書記反複講,中國書協的任務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二是要出作品,出人才。出什麼樣的人才呢?就是要評出有綜合素質,有創作能力,有發展潛力的人才。有了這樣的人才,好的作品就能源源不斷地出現,並不斷地提高和升華。
第三,評選辦法不同。要達到上述評獎的目的,就必須在評選機製、評選程序,評選參數上進行進一步改革和整合。在評選參數上,這次評獎,除投稿作品和現場創作及文化素質外,增加了對作者以往取得成果的考察。這一條可以檢驗作者近5年、10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內,其成長過程是不斷上升的,還是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這對考察人才發展前景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在評選機製和程序上要進一步改革,要通過有效措施,在“公開透明,民主公正”上下功夫,實施“陽光評審”。這次評獎要設立“計票大廳”,在公證人員、監審人員、評委、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同時在場、共同監督下唱票、計票、統計。再通過電腦跟進,真正實現現場出結果。這個做法,我們在今年“紀念建黨八十五周年全國書法展”評審中進行了嚐試,是成功的、有效的,為本屆“蘭亭獎”評獎積累了經驗,因此,我們也非常有信心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在評審程序上,為了進一步擴大民主參與程度,根據張海主席提議,擬在評出創作獎提名獎後,將全部作者的作品和有關資料上網,聽取網上意見,並作為最終評獎的一個參數。
第四個不同是作者權益和待遇不同。大家可能注意到了,第五次書代會以後凡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在征稿啟事中都比原來多了一條:作者的權益和待遇。本屆“蘭亭獎”更加重視解決好作者的權益和待遇問題。這一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落選稿件中凡要求退稿並寄了退稿費的,保證退稿。這一做法絕不是上級領導要求的,而是近年來書壇反映比較多的問題。為了給廣大作者爭取這個權益,我們從去年底開始,同有關承辦單位進行反複協商和談判。因為,退稿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在承辦一方。經過幾個展覽的協商,中國書協已經把這一條寫入了合同文本,成為對任何承辦展覽單位的一個條件;二是展覽善後工作,主要包括展覽開幕後獲獎、入展作者的獎金、證書、作品集等待遇的落實。到目前中國書協把這一點也寫進了合同文本,與任何展覽承辦方建立起一個“展覽善後工作機製”,在展覽啟動之前收取承辦方一定數額的風險金,規定展覽開幕後一個月內將作者應得的待遇落實,如果違約,則啟動風險金來補救。如果承辦方不出任何問題,任務完成得很圓滿,則風險金原數退回。這樣就基本能保證作者的待遇得到落實,我們做機關服務工作的每個人心裏也就得到一個很大的安慰。
要說本屆“蘭亭獎”與第一屆的不同,可能還有很多,我臨時想起來這幾點,先說到這裏吧!
呂:其次,在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方麵,中國書協有什麼新的思考?
張:這個問題提得比較大,我回答起來還有很大難度。我隻能結合“蘭亭獎”的評獎談談與藝術創作相關的一點思考。這裏首先有一個對當今書壇創作的基本估價和基本判斷問題。從好的方麵說,近10年來,特別是近5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從國家戰略上,有一個加強文化建設,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這是國家、社會諧調發展的本來意義。在這個大背景下,全國性的學習、報考藝術類的人數陡然巨增。書法也是如此,特別是中年以上的書法家、理論家,經過多年的研習積累,擔當起大專院校教授書法的任務,同時大量的函授和進修、培訓,在全國各地展開,保證了一大批年輕書法學習者,一起步就有一個很高的起點和科學、正規的學習道路。因此,這些“科班”出身的書法家在近幾年的大展中,與中國書協的辦展宗旨相適應,如魚得水,展現了明顯的實力和優勢,成為當今書壇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重要力量。還有一大批未經過院校培養,但道路正確,方法得當,勤耕不輟,才情橫溢的中青年書家,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從不足方麵說:主要有兩點,一是傳統文化的先天不足;二是現代審美意識的後天不足。這個基本判斷我向沈鵬先生彙報過,也向張海先生彙報過,兩位先生都認可這一判斷。因此說,當代書壇在創作方麵總體上麵臨著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和提高現代審美意識這兩大課題。
我們先看傳統文化素養方麵:由於曆史和社會的原因,今天書法界除了少數研究人員外,大多數60歲以下的中青年對傳統經典文化,都沒有係統的學習和積累,傳統的哲學和經典在學以致用上,更沒有對我們的世界觀、審美觀、精神理想的追求形成係統的影響,這就是先天不足。因此,就導致了我們在認知和理解書法藝術傳統上的不足和障礙。比如大家都在學習“二王”,二王書風又是在當時的哲學即玄學影響下形成的,而玄學的三大支柱是易經、莊子和老子。我們,包括我自己,對易經、莊子、老子都沒有深入的研究,那麼我們對“二王”的書法和晉人風度能理解多少,能學到多少呢?有學者提出,我們都認為學“二王”學得有成就,實際上我們由於傳統文化的缺失,使得我們的努力,還遠遠沒有接近“二王”的核心。因此,我們的出路就是補課,加強這方麵的學習,這是從創作和學習層麵講的。還有一個更高的層麵,就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來弘揚人文精神。沈鵬先生在五次書代會開幕詞中指出,當代書壇的一個重大不足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中國人和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從哪裏來,一方麵從傳統文化精神中來,一方麵從革命文化精神中來,而革命文化的先進精神已經彙入了整個民族文化經典之中。因此,我們說以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來培育人文精神,從宏觀上講是不是也包括了革命文化的先進精神。因為傳統既屬於過去,也屬於現代,它是一個民族由過去走向未來的紐帶。比如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意識;儒家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道家的“逍遙遊”境界和由技而進乎道的追求等等,對於克服當今書壇追逐名利,急功近利,作風浮躁,不擇手段等現象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光背下這些警句其作用是有限的,根本解決問題是要係統學習,真正在人生觀、在世界觀、價值觀上產生影響,從而真正影響我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
所以,這次“蘭亭獎”評獎應該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契機,特別是大力倡導人文精神的一個契機。因此,希望各地在備戰“蘭亭獎”過程中,要為作者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精典,創造一些條件,也希望作者本身注重加強這方麵的學習。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本屆“蘭亭獎”“文化素質考核”,也將以弘揚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為主題,出題範圍或出什麼樣的題,也將召開一個專家座談會來研討,而後確定。
再看時代審美意識方麵:
“筆墨當隨時代”,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藝術自身進步的本體要求。電腦時代的到來,不但毛筆,就連硬筆也幾乎退出了實用領域,曆史和時代的巨手毫不留情地把書法推向了藝術創造的範疇,也就是說,書法在當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走上了純藝術的道路,轉變為以藝術的方式來服務社會、服務時代。因此,書法就要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增加其藝術含量。如果把她作為視覺藝術來對待,那就要研究線條、章法與空間構成、與視覺審美心理的關係;就要研究書寫與時空的關係;就要研究當代人的審美需要;就要研究現代化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情景下的精神家園的建設;就要研究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的聯係與轉換;還要研究書法同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的關係等等。總之,書法隻停留在“寫字”的最初步的審美要求已經遠遠不夠了。而空間構成,時空關係,視覺心理以及旋律和組合等等,都是現代美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並取得了成果。由於種種原因,書法界對現代美學、心理學、視覺藝術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不夠廣泛。因此說,書壇在現代審美意識上是後天不足。好在書法界,特別是書法學術界、教育機構已經開始了這方麵的研究和探索。不少書法家也正在接受和建立這一意識。希望各地書法機構和廣大書法愛好者,進一步關注研究這一問題,這是表達時代情感不可或缺的方麵。
總起來說,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能力,是書法創作與人才成長的基礎資源和基礎建設,這兩個方麵的積累與提高,關乎書壇創作和人才成長的可持續發展的後勁與潛力,應該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反複強調和倡導。
呂:作者在創作投稿時應注意哪些具體問題:
張:這個問題是老問題,但在這裏還可以再次重申一下:一是按照征稿要求,在內容、尺寸上要符合規定。為了公平,任何違反征稿規定的將不進入評選程序。還包括姓名要真實,通訊地址要準確。這次增加的東西就是作者的成果資料,這一項希望投稿時整理好,評選時將進行核對和評估。
二是投稿前要把書寫內容弄明白,防止寫錯字。在錯字問題上,大多數情況下是作者對書寫內容不理解而出錯,比如王維詩《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有“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句,“墟裏”的“裏”字,常有人寫成“裏”。原因是把這個美好的地方,有人居住、生活的方位詞,理解成了“廢墟裏邊在冒煙”,這與整首詩的意境也不相符合。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書寫內容弄懂弄通,然後再寫。錯字問題,多年來一直作為評選中的硬傷來對待,現在我們理解得更明白了,這是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字,既是民族文化的標誌,也是該民族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一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發展、延續、傳播和光大,文字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考慮到本屆“蘭亭獎”的過程,要成為一個倡導人文精神的過程,所以對明顯的錯字,肯定不會輕饒它的。當然,對錯字的判定要慎重,從這幾年的評審看,有幾點評委們已經形成了共識:(一)經典作品中用過的,並且在一定範圍內可通用的字不算錯字,如《蘭亭序》中“崇山峻領”的領字等;(二)異體字不算錯字,如《石門頌》中的坤字等;(三)多一筆少一筆不算錯字。因為在我們臨習的經典碑帖中古代大家從審美需要出發,增筆減筆或改變筆順,已沿襲至今;(四)所有評委都拿不準的,不作為錯字處理;(五)凡有錯字的,須經過評委集體認可,如有分歧則查工具書解決。盡管我們對錯字的認定有很多寬鬆條件,但希望作者盡量不用太生僻或已經死亡了的字,以防給自己帶來被動。
三是投稿的作品要保持適當篇幅。盡管我們不提倡越大越好,但也要以適當的篇幅和一定數量的字來支撐作品的效果。字數太少的作品不足以證明自己的實力,這些都是作者應該注意的。同時,這幾年以小行書、小楷書來寫大篇幅的作品也很多,在評選中也可以說不占優勢。在此也提出來供廣大讀者參考。
四是就作品創作本身而言,我還是那句話,“既到位又有味道”。“到位”就是在深入經典上很到家,在線條、結構上都沒毛病,這是個前提。一件在深入經典上還有很多毛病的作品評出來又有何意義。所以不到位的作品在初評中就可能會淘汰。“味道”就是作者的個性追求、現代審美意識和個人才情的表達。進入複評以後,沒有“味道”的作品也將逐步被淘汰。到終評時,就隻有“味道”的高下之分了。所以作者在創作作品之前,一定要在深入經典上下功夫,挖掘經典之中已經存在的與現代審美精神相共鳴的東西,運用到創作中去。說到這裏又回到了前麵的話題,可以說,現代審美能力和到傳統經典中的挖掘運用能力,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重要因素。努力吧,可愛的書家朋友們!
最後,希望這次“蘭亭獎”能在“倡導人文精神,表現時代情感”上,給書壇一個有益的啟發。
我以上講的很亂,力圖詮釋中國書協分黨組和張海主席的思想,不一定準確,僅供你們雜誌和廣大讀者參考。如有不妥,以張海主席所談為準,也敬請讀者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