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訪談 
著名畫家韓美林:藝術教育千萬不要拔苗助長
發表日期:2006-07-13 22:22:00 來源:中國文聯網訊 被閱讀[2438]次

著名畫家韓美林:藝術教育千萬不要拔苗助長

中國文聯網訊暑期將至,各種藝術培訓班也紛紛出爐,名目繁多的各類培訓班是否真正能培養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對此,一直關心我國青少年藝術教育問題的韓美林坦言,藝術教育的現狀是令人憂慮的,相關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家長的拔苗助長都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怎樣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提上去?怎樣為未來的生力軍提供一個良好的培養環境?就這些問題,韓美林發表了相關看法。

    記者(以下簡稱“記”):畫畫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因此有的家長就逼迫自己的小孩學習畫畫,認為這是著眼於孩子的未來,您覺得這種做法可取嗎?

    韓美林(以下簡稱“韓”):我知道這麼做的家長不在少數,望子成龍的想法是幾乎每個家長都有的,但應該說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往往有一種逆反心理,家長一旦強迫他們畫畫,他們不但不會欣然接受,反而有可能一碰到畫畫,就感到厭倦。老師和家長應該把重點放在引導上,引導孩子找到對美術的興趣。我6歲就開始畫畫,完全是出於自己喜歡,最後才成為一個職業畫家。逼著孩子畫畫不是一個好方法。望子成龍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我理解他們的這種心情,但是我希望不要拔苗助長,拔苗助長恐怕就不好了。孩子不喜歡彈鋼琴,爸爸非逼著他彈,那麼他如果確實沒有這方麵的才氣怎麼辦?老師、家長和社會都不要強迫孩子學什麼東西,可以引導他學什麼東西,要有正確的引導方法。把藝術變成一種負擔強加在孩子身上是不對的。

    記:對於那些不喜歡畫畫的,我們的教師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呢?

    韓:這個道理就好像大家不可能都去學體操一樣,是個社會分工問題。畫畫的、搞音樂的、搞體操的都有,但他們的比例在社會上畢竟是少的,這個不能強迫,有興趣更好。當然作為21世紀的人,就是不畫畫,懂點畫也是好的。將來你有了錢,你買畫送人盡買假畫怎麼辦?所以你必須懂點。唱歌也是一樣,你自己五音雖不全,但你起碼得能欣賞音樂吧?我不學音樂但是我會欣賞,我知道這個曲子是表達什麼的。興趣也是需要慢慢培養的。

    記:在目前這種應試教育的體製下恐怕很難出像您這樣的人才。

    韓:那不一定,我這一輩子的動力不是別的,是“羞辱”。“羞”是自己做錯事,做了紅臉的事之後想辦法去改正去彌補,這是我的動力;“辱”是人家對我的侮辱,這也同樣對我起著推動力的作用。很多人都不知道,我隻是一個初中上過三個月的人,但我會用高等物理、高等數學、微積分,這是大了以後自己學的。大學畢業不一定就有文化,它隻是一個文憑,隻是一個學曆的證明,不證明你的修養、你的素質。

    記:現在還在講學曆和分數,您會給孩子什麼樣的建議?綜合素質怎麼樣才能提高?

    韓:這個問題主要不在孩子,這是我們教育政策的關係,教育孩子不夠全麵。我們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痛苦,也同樣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你看我寫的散文裏麵,什麼都涉獵,這是一個隻上過三個月初中的孩子寫出來的東西嗎?那時候並沒有老師強迫我們,我們小學四年級就學《古文觀止》了,《阿房宮賦》都學,四年級就知道貝多芬、莫紮特了。

    記:現在很多人說中國缺乏美育,美術、音樂的素養比較低,您對此作何評價?

    韓:美育我們普遍重視不夠,美育實際上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經濟已經上來了,大量的資本流入,這是我們的國策,國策就是希望引進外資,這在從前被看作一種經濟侵略,但是現在我們不是這樣看,因為我們國家需要發展,引進外資這是一個很好的政策。但是我們看到在資本進來的同時,以美國大片為代表的外國文化也進來了。但是我們國產片出去了嗎?我們的國產片敵不過外國的大片,賣不過他們,他們又賣錢又好看。在這裏,文化的弱勢我們不能不看到。你看我們的“吃文化”也是,中國的吃文化本來是最最有名的,可是人家麥當勞、匹薩餅充斥了市場,我們感覺到了沒有?沒有。這次福娃創作,有人說韓美林畫得太老了,不好。我們看,現在青少年看的動漫不是日本的,就是美國的,我們自己的動漫處於弱勢,我們沒有力量讓我們中國的動漫火起來,因此孩子不知道中國的動漫,這一點是很可悲的。這些就像文化的沙塵暴,值得我們全國人民包括政府、學校注意。

    記:您認為我們該有什麼樣的教育政策?

    韓:我們國家應該有文化戰略,包括教育戰略。這些戰略裏麵就應該有具體的措施,包括文化的法律和具體施行的方針、方法。在21世紀,什麼都會歸到教育裏麵去,一個大國不僅應該有實力,包括財富、科學技術方麵的發展,她更應該有魅力,魅力就是精神,就是文化,就是藝術,就是人民的素質。教育不抓,行嗎?千萬富翁可能一夜就出來了,但有素質的孩子是不可能這麼快就培養出來的。百年樹人,我認為發展教育應從長遠利益角度來看,這比純粹經濟發展的戰略更重要。(記者 孟祥寧)

    來源:2006年07月07日 中國文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