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法教育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思考
發表日期:2014-08-28 09:11:00 來源:未知 被閱讀[2626]次

 [摘  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是文化強國建設的著力點和內生動力。書法教育具有育人育德、文化認同價值、文化傳承價值、文化創造價值的社會功能,開展書法教育,將大大增強國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提高中國文化的傳承力、傳播力與影響力。加強書法教育,將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書法教育必須堅持四個“結合”,即與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相結合,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與教育體製改革相結合,增強書法教育製度保障;與資源整合相結合,在創新活動載體中提升書法教育成效;與中國文化傳播相結合,促進世界對中國先進文化的認同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書法教育;文化強國;戰略思考;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和基石,在我國文化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普及、發展書法教育與文化強國戰略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書法教育不但有利於加強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可以促進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進而形成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巨大推動力。 
 

一、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著力點和內生動力 

    (一)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具有5000年的燦爛文明發展史,曆史傳統文化豐富而厚重。文化強國戰略雖然是在當前的曆史條件下提出的,但建設文化強國僅僅立足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實際與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尊重曆史,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發掘和創造性的闡釋。這是因為,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強國的價值資源,①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同步推進。而中國民族精神就是傳統優秀文化的典型反映,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中培育、發展和積澱起來的,她有非常深厚綿長的曆史底蘊。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不僅在過去的曆史中產生積極的作用,而且在當代的文化發展中還具有強大的引領功能,形成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價值觀念整合、構建精神家園的強大動力。這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的那樣:“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因此,《決定》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報告中強調: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必須“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顯然,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中是具有基礎性地位的。事實上,即使是在當前中國大力構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依然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啟迪、資源和支撐,進而形成更強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更高的文化自信理念,推動文化強國建設。② 

    (二)文化強國建設需要以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作為內生動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③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兩個方麵要同時兼顧。甚至可以說,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也是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在當代社會發展形勢下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現實體現。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提高文化軟實力來增強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而文化的凝聚力就是衡量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尺度。有學者認為,文化凝聚力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這種社會核心價值也蘊涵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是建設文化強國的真正的內生動力。隻有一個國家的國民形成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榮譽感、責任感,才可能發自內心地、自願地接受國家已形成的文化體係並努力地去推動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經之所以能夠在過去幾千年的曆史中創造如此燦爛的文化和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之所以能夠敢於直麵西方列強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並與之展開激烈的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並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實現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能實現的曆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發展的急劇轉型時期,中國人民正麵臨著價值觀念衝突、民族精神困乏、理性信價值失落、道德信念危機和行為方式失範等文化困境,在這種背景下,更需要發揚中華民族精神以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必須要把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內生動力,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   

 

 二、當代語境下中國書法教育麵臨的困境與原因探析 

   (一)多元文化的衝擊導致社會對書法教育重視不足 

從當前國內的情況來看,書法教育處於一種比較尷尬和令人擔憂的境地。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以及無紙化辦公的推廣,對書法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嚴重壓縮了書法的生存空間。這是因為技術化、網絡化是當前社會辦公和交流的主要手段,通過電腦和網絡的運用可以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手寫文字的空間嚴重被擠壓,導致社會對書法的重視普遍不足。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調查的人群中認為可以用電腦打字替代手寫的人數達到70%以上,有23.3%的學生認為,在當前電腦普及的當今社會,手寫比電腦麻煩得多,沒有寫字的必要。其二,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導致書法逐步被邊緣化。在改革開放的過程,西方的一些主流思想隨之傳入我國,人們“功利化”和“急於求成”的思想有所增強,而書法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短期內難以獲得顯著的成效。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偏向於選擇“急功近利”的行業,學習書法更多的是出於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書法就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難以獲得有利的發展空間。其三,社會對書法人才需求量的下降導致書法教育難以開展。隨著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深入實施,社會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書法人才的社會需求量極為有限,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就業崗位,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如此一來,書法教育就難免被青少年排除在外,難以獲得他們的“青睞”。 

   (二)現行的教育體製是導致書法教育被邊緣化的重要因素 

從本質上來看,當前的教育還是屬於應試教育,通過高考成績來選擇大學進而決定受教育者的前途的問題在短期內仍然無法解決。也就是說,戰勝中考、高考仍然是當前和短期內受教育者是實現理想就業的主要途徑。而另一個事實是,教育主管部門考核評價學校的核心指標仍然是升學率、就業率,但在中考和高考的科目考試中並沒有把書法教育納入其中。與此同時,現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觀念的驅使下,希望兒女把精力集中在關鍵科目考試上,對書法等科目更多的是持不認同、不支持甚至是反對的態度。在學校的“重點選擇”和家長的嚴格監督之下青少年對書法隻能是“敬而遠之”,甚至是“日漸逐遠”,書法教育被邊緣化也就成為了可能。 

   (三)製度缺陷是製約書法教育普及和弱化書法教育效果的根源 

其一,缺乏書法教育的評價、監督和檢查機製。雖然近年來,社會對書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教育部出台製定了諸如《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關於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幹意見》及《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對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抓好學生的書寫能力和書寫規範,提高中小學教師掌握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的書寫技能都有了明確的要求,但在現實中由於沒有把書法教育納入對學校的考核內容,也沒有進行認真的檢查和監督,導致了此項工作執行力不高,90%以上的中小學沒有開設書法課,有的中小學雖設有書法課,但多數沒有真正的書法教育課,學生寫字的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錯別字多、忘字的現象十分普遍。其二,書法專業教師嚴重匱乏,很多學校的書法教育老師都是由中文或者美術老師來擔任,屬於一種兼職性質;與此同時,目前尚未形成係統和具有專業性的教材,書法教育普及顯得舉步維艱。其三,書法教育設備實施不完善。據有關調查顯示,95%以上的中小學沒有用於開展書法普及教育活動的專用的書法培訓教室、書法展廳、書法研究室、字帖、電子、文房四寶等硬件設施場地。    
 

三、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與書法教育的責任和擔當 

    (一)蘊涵中國文化精髓的書法教育有利於正確和增進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書法以漢字為載體,以華夏民族文化體係為中心,它不僅是漢字書寫的藝術,還是記錄中國文化的重要工具。④它蘊涵了中國幾千年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延綿了中華數千年曆史和文明,集中體現了中國哲學的精髓,積澱著中華民族的睿智與精神。事實上,古代的主流文化早就並始終強調書法的文化功能並將其納入到文化核心的價值體係之內,把書法看成是文化的重要表征並認為書法在國家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⑤關於書法與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關係,不少學者已經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法國學者熊秉明先生認為,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指出:“中國是特別的東方。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家豐子愷強調:“中國人都應該學習書法,須知中國的民族精神,寄托在這支毛筆裏頭。”⑥由此可見,書法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中華文化的特征,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被全世界所認同和接受。我們麵臨的現實是,由於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功利化思想的侵蝕和現行教育體製對書法重視的不足,近幾十年來,書法教育的發展相當緩慢並呈下滑趨勢,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更無法談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開展書法教育普及活動,寓德育素質教育於書法教育之中,不但可以讓青少年把字寫得更加工整、規範,提高書法水平,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加強對書法中所蘊含的深厚的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了解和學習,培育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堅持和推廣書法教育,可以增強中國文化的傳承力、傳播力與影響力 

有學者認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提高文化的傳播力。因為文化的影響既要取決於內容的獨特魅力,又要依托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李君如,2011)。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指出,文化有空間和時間兩個坐標,其中在空間的坐標上就是要做到國際化,即要把中國文化走出去,走向全世界,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認同感。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顯然,僅局限於國內傳播和國民認同的文化建設並不是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變必須要要實施“走出去”戰略,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認識、認同、接受中國文化。文化傳承價值是書法教育所具有的獨特功能之一。書法教育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漢字書寫的方法和技巧,它更深層次的作用在於以隱喻的方式向學生傳播書法文化和民族文化,特別是在我國在中小學大力開展書法教育並配備了一定規模的師資隊伍和教學設施設備的當今時代,書法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與此同時,中國的海外僑胞人數眾多,不少國家設立了孔子學院,甚至掀起了學習漢字書法的熱潮。它們在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和研究中國書法的同時,還開設了中國書法課程(如美國的羅格斯大學、佛羅裏達大學、西南大學、愛荷華大學、納羅帕大學、丹佛大學、科羅拉多學院均開設了漢字書法教育選修課),而且中國民間的書法社會團體與國外的交流活動也日益緊密。這些表麵上看來雖然是書法教育活動,但他們在學習交流書法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學習了中國文化,增強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而且,如果采取適當的措施,把書法教育與中國文化傳播融合起來,無疑可以極大地拓展中國文化傳播的空間,這對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融入世界,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以書法教育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思路和路徑選擇 

   (一)書法教育與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相結合,增強國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特別是在當前青少年對傳統文化重視不足、認識不夠及多元文化衝擊的語境下,更要喚醒人們的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強。實踐已經證明,文化自覺是文化強國的根源,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起點,文化強國沒有文化自覺作為基礎和文化自信作為保障是無法實現的。事實上,文化自覺的形成需要對自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有基本的判斷和提取的能力,樹立一種文化理性,⑦筆者認為,這裏所謂的“自己的文化”,更加指向的應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經過幾千年的曆史發展積累起來了,蘊涵了豐富的民族精神,即使現在的現代文化也都是以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基礎逐步形成的,其歸根結底還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現實反映。因此,具有育德育人功能的書法教育應該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接受書法教育提高識字、寫字水平的同時,加強對民族文化、中國曆史的了解,學習民族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和道德素養,科學、理性對待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首先,書法教育者必須要形成和強化以書法育人、以書法育德、以書法傳承文化、以書法弘揚精神的書法觀,從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對待書法教育工作,並把這種理念融入到書法教育的過程中,並授之予學生,而不是僅僅定位於識字、寫字,而是要自覺擔當起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其次,創新教學方法,釋放和強化書法的教育功能。如在書法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把一些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經典詩詞或者文章作為學生練習書法的內容;同時還可以在教授學生寫字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漢字發展曆史和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作用的曆史故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認識、了解、熟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勇當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和創新者。 

   (二)書法教育與教育體製改革相結合,增強普及書法教育的製度保障 

在造成當前書法教育發展滯後的多元因素中,不完善的教育體製缺陷難辭其咎,要改變這一現狀,完善教育製度安排應該是推進書法教育工作的第一選項。當前的素質教育雖然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但在中國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倒逼和企事業單位等用人單位標準的驅動下,應試教育仍然是中國當前甚至是較長時間內的主要教育模式,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考核和評價依然無法脫離升學率、就業率等這幾個核心指標。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書法教育要想取得質的突破將困難重重。從現實情況來看,雖然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在1963 年就首創了本科書法教育專業,當前全國書法本科教學點、碩士點和博士點分別達到了76個、40餘個和10餘個,建立了1個博士流動站,並在1999 年成立了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2005 年升格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但是,在書法教育的藝術類院校培養和綜合型、師範類院校培養這兩種主要培養模式中,藝術類院校注重的是書法的藝術性教學,綜合型或師範類院校則把書法的文化性教學作為重點。而且至今,我國還沒有一所高校具有書法學位授予權,書法專業一般都是掛靠在藝術學院、文學院、曆史學院或哲學院之下。很顯然,書法教育在高校中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邊緣學科”,對於大學生而言,書法專業更多的是他們的可選項目而非必選題。⑧在中小學教育中,書法教育更是處於尷尬的境地。在升學的巨壓下,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對書法教育基本是持“排斥態度”,他們的精力主要是集中在有利於孩子上大學、好就業的專業文化課程上;即使開設了書法課程也隻是形式上的“蜻蜓點水”,效果甚微。事實上,關於書法教育在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中的作用古人早已有之:學習書法可以培養小孩持之以恒的毅力、專心致誌的定力、細致入微的眼力、辯證思維的腦力和準確表現的手力。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的根本之義就是說書法教育是培養中國人的素質之本。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教授、著名書法家吳鴻清也指出:“書法教育是素質教育,搞素質教育沒有書法課就是一個很大的缺陷。”(11)鑒於此,必須提高書法教育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把書法教育納入中國素質教育和國民教育內容。既要在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考核指標體係中引入書法教育內容,又要加大對書法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如設立書法教育專項基金,專門用於書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書法教育培訓、設備設施配置、書法活動項目等;設立書法教育基地、開展書法教育先進示範學校評比、書法作品比賽、書法基礎教育研究、書法教育先進工作者和突出貢獻者表彰等,引導和激勵學校和教師加大對書法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中國當代的書法觀和理論體係,促進書法教育製度化、規範化和常態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針對當前書法教育教師匱乏、素質不高、身兼數職等實際,要大力推進書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大批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素養道德好、書法技能專、創新能力強的書法教育骨幹,組建書法教育公益講師團,深入到各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進行書法教育知識宣講、培訓活動。通過以點帶麵,以麵帶片,以片帶全的方式推進書法教育普及化。 

    (三)書法教育與資源整合相結合,在創新活動載體中提升書法教育成效 

正如前文所述,書法教育的發展麵臨著國際和時間兩個坐標。就當前而言,如何解決書法教育麵臨的組織力量薄弱、資金瓶頸、製度缺陷、師資匱乏等現實問題是推進書法教育亟需考慮的問題,這就必須整合資源,通過發揮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力量來共同推進。(1)政府方麵,政府要更加重視書法教育工作,明確各級政府、部分在此項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並在政策、資金和人員等方麵給予強有力的支持。要按照《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和《教育部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等規定的要求,認真落實好責任,明確分工,切實加強對書法教育的組織、指導和管理工作。建議政府實行劃區管理、掛鉤試點、監督檢查、績效考核製度,以提高教育書法工作的執行力和保障力。同時,主動加強與共青團、機關工委、學校及書法社會團體的溝通,建立起書法普及教育的部門聯動機製,積極開展受眾麵廣、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書法普及教育活動。(2)社會方麵。完善相關製度,支持成立書法教育相關的社會團體,形成包括書法教育協會、書法教育培訓機構、書法教育理論研究會、書法交流協會、書法出版協會等在內的多層次的社會組織體係,甚至可以成立書法公益教書團、書法教育誌願者服務隊等,壯大書法教育普及的力量,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書法理論研究、書法培訓活動,並組織相關社團深入學校、社區開展宣傳、服務活動,營造書法普及教育活動的濃厚氛圍。(3)企業方麵。企業要增強書法教育的責任感,把書法交流、書法教育納入企業文化內容,通過開展書法比賽、書法展覽等活動,實現豐富員工業餘生活、提高寫字水平和增強企業凝聚力等多重目的。同時還可以聯合社區、學校、社會團體等書法普及誌願活動,甚至還可以通過設立企業杯的形式,對社會的書法普及教育活動給予資金支持。 

   (四)書法交流與中國文化傳播相結合,促進世界對中國先進文化的認同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 

 

    文化強國是國內書法文化“固本”建設與國外“擴容”發展的統一體,即要做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創新、弘揚與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的提高協同互進。當前,國外學習中國書法的熱潮不斷高漲,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書法學習交流合作也日益頻繁,而且近年來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合作也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這為中國書法教育的發展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創造了難得的曆史機遇,這也是通過書法交流來傳播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平台。我們應建立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格局,充分運用好中國在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87所孔子學院以及509所中小學開設孔子課堂,中國與100多個國家簽訂文化合作協議,並在巴黎、柏林、東京等多建立個中國文化中心的有利條件,把書法交流融入到“文化年”、“國家年”、“交流年”各類大型國際文化活動,(12)使書法文化成為上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好廣大海外僑胞在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增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的獨特優勢,不斷創新交流平台,拓寬聯絡渠道,積極開展海外新生代書法文化教育培訓的“強身”工作,運用書法聯合展覽、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訪問講學、書法現場筆會、現場書法友誼比賽、網站建設等交流方式,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並且以此加深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交流,在跨文化對話的大格局中推進海外中國書法教學。(13)同時,我們還要站在更高的戰略高度和更長遠的發展視角,加強與外交部、文化部、中央媒體、駐外領事館等的溝通,把書法交流活動納入國家的“大外宣”、“大外交”當中,積極推進書法外交活動和打造“中國書法環球行”等品牌性活動,提升中國書法宣傳的高度、寬度和深度,使之成為國際性的書法活動。此外,我們還要利用好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政策紅利,抓住2013年全國兩會把文化建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政府的績效考核和各級領導班子的考核體係的契機,爭取將書法文化列入文化產業發展綱要甚至是未來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大力推進書法產業發展。如組建中國書法傳媒集團,培育和發展一批書法出版社、書法文化傳播公司、書法培訓機構等大集團、大企業,構建完善的書法產業體係和書法產業集群,並努力促使上述企業向國外擴展,與國外書法產業形成公平競爭,進而提升中國書法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注釋: 

①②李宗桂《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載於《南方日報》2013年1月14日。 

③劉恒誌《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是文化強國的內在動力》,http://chn.chinamil.com.cn/jlys/2011-12/19/content_4745094.htm. 

④鞏緒發《全球化時代中國書法的使命與願景》,載於《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105頁。 

⑤李一《書法文化自覺與擔當》,載於《光明日報》2012年8月6日。 

⑥馬一博《書法教育的文化價值》,載於《美術學報》2007年1月13日第033版。 

⑦(12)於丹《文化強國源於文化自覺》,載於《大公報》2012年11月3日。 

⑧(11)宋喜群、曹天府《書法教育缺位是素質教育的缺憾》,載於《光明日報》2012 年12 月7 日第005 版。 

⑨陳緩祥《書法教育應成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載於《美術觀察》2010年第6期第15頁。 

 

[參考文獻] 

 [1]黃宗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基——試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設文化強國中的地位[J].新視野,2012,(1):4-7+23. 

 [2]孟繁瑋,趙長青.推廣普及交流互訪——趙長青談書法教育與國民文化素養[J].美術觀察,2010,(7):8-9. 

 [3]張士鈞.中國書法的民族文化精神[J].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3,(2):58-62. 

 [4]印紅旗.中國的書法藝術及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J].滁州學院學報,2004,(3):22-23. 

 [5]楊晨. 信息化時代下書法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J].文學界:2012,(9):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