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羲之到了浮躁的現代,我們的曆史會不會少了一位書法大家?
筆墨之於東晉,相當於電腦之於當代。筆墨時代可以造就“書聖”,電腦時代卻出不了精英,源於二字:浮躁。
浮躁是高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壓力之下表現出的通病,“陽春白雪”的藝術領域也未能免俗。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期間,一些書法界知名藝術家對書法界的這種風氣表示了擔憂。書法藝術在走過漫漫數千年之後,還能否在浮躁的現代社會書寫新篇章,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嚴峻考驗。
書法藝術浮躁表現之一:走捷徑,急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書法界目前表現出來的浮躁風氣有三大表現。首當其衝就是走捷徑,急功。一些青年書家不下苦功鑽研技法布局,卻將書界當成“官場”,積極鑽營各種“成名”手段,模仿跟風,妄圖“一步登天”。其中,靠加入書法家協會獲取“頭銜”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說,從目前中國的書法界現狀來看,加入書協是其書法作品進入市場的“門檻”,“因為很多企業家收藏當代書法作品,無從判斷其價值高低,一般就從主席團成員作品開始,一級一級往下收藏。無形中,似乎隻有書家加入書協,才算拿到了‘文憑’,這導致很多青年書家千方百計想要入會,並積極謀取各種職位。”
據張海介紹,“寫毛筆字”在過去更多的是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工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沒有分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毛筆被鋼筆所代替,鋼筆被鍵盤所代替,用筆書寫的方式在實際生活中變少了,書法的使用性減弱,藝術性反而增強和突出了。因此,“隻有我們的這個時代可以將書法當作一項事業來做,這在過去的任何時期都是不可想象的。”張海說。
將書法藝術當成事業來發展,中國書法家協會應運而生。這個全國性的書法藝術愛好者組織從1981年成立以來,改變了書法愛好者各自為政、“散兵遊勇”的狀況,對於書法藝術的對內對外交流、增強影響力等方麵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同時,藝術的政治化、組織化,也無形中將書法作品的價值評判標準從單純的藝術性脫離了出來,與職務等社會化評判標準掛鉤,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以功利的心態加入“書協”,尋求“名分”。據悉,到目前為止,中國書協擁有會員八千多人,各省級書協會員總計十多萬人,如果再加上地市一級,“有組織”的書法愛好者隊伍龐大到要以百萬為單位來計算。
但是,這麼多的會員,真正的書法精品有多少?據安徽省一家著名的藝術品拍賣公司資深人士透露:“跟當代繪畫作品比起來,當代書法作品的價格普遍偏低。”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長青也表示,當代的書法家與古代還有很大差距,缺乏“精品”。
書法藝術浮躁表現之二:走險路,造假
造假被稱為“藝術界治不好的瘡疤”。在利益驅動下,不少書家幹脆將創作拋之腦後,作者出名冒充作者,作品出名偽造作品,別人的一幅創作真品賣幾百上千元,多仿幾幅“賤賣”也能賺錢。
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著名的老藝術家李鐸告訴記者,他曾在北京琉璃廠一帶的商店裏發現過所謂現當代“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幅作品署名“李鐸”,卻完全不是自己的手跡。他向商店老板詢問,老板拍著胸脯保證是真品,還說“三十元一張,喜歡的話還可以給你優惠”。而在北京西山一處寺廟旁邊的書畫店,一幅“李鐸”的字也公然出售,卻連“鐸”字也寫錯了。
“在很多藝術品商店,舉目一望全是拙劣的模仿造假,實在是不堪入目。”李鐸說。
除此之外,據中國書協研究部副主任劉恒透露,近年來,還有一些美術院校畢業的學生,專門以“高仿”為業,即對名人書畫作品進行專業的模仿,造假程度高超,有的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他們一年專心“製造”幾件假作品,就可以獲利幾十萬元。
藝術品拍賣市場就更加混亂。“全世界做得好的藝術品拍賣行也就兩三家,而北京、上海等城市涉及藝術品的拍賣行就有幾百家,真正在從事藝術品拍賣的不過5、6家。很多拍賣行根本沒有作品出售,而很多拍賣行隻拍賣假作品,因為真品的價格比較透明,作為中介的拍賣行獲利不大,假作品則成本低廉。”劉恒說。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書法市場上造假手段五花八門,令人防不勝防。有的模仿名家的作品之後,用電腦剪切該名家的照片頭像到自己身上,通過移花接木的手段偽造名家與作品的合影冒充真品;有的署上名家的名字企圖渾水摸魚,被揭穿後說是自己的“筆名”,讓人無從追究。
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長青指出,書法作品既是藝術品,又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具有價值和市場。但是由於國內的藝術品市場具有諸多缺陷和不足,仍處於發育之中不夠成熟,因此難免會給造假以可乘之機。
書法藝術浮躁表現之三:走“鬧市”,濫作
據了解,目前書壇普遍缺乏“精品”意識,不少書家成名後,潛心創作的時間少了,各種社會活動卻日益增多,或因人情應酬,或因經濟利益,創作了大量水準不高的“應景”之作,真正的“精品”卻難覓芳蹤,缺乏可以與曆代書法大家名作相媲美的代表作;更有甚者,不惜以“炒作”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記者了解到,藝術家雇人當“托”高價買下自己的作品進行炒作的手法屢見不鮮。中國書協研究部副主任劉恒說,北京、上海等地的拍賣行拍出的書法藝術品,很多都是書家自己找的“托”,用幾萬元“買下”自己的作品;安徽藝術品拍賣界一位資深人士透露,曾有安徽藝術家的畫作在外地拍賣行拍出了近20萬元的高價,而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的作品也不過20萬、30萬,“如此自我炒作,實在跟藝術家的名號不相符合,而事實上,炒作得再厲害,如果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也不會真正有市場”。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對記者說:“現在的書法藝術價值與過去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古代的書法大家作品如今最高能賣到幾百萬元,真正是‘一字千金’,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家們就難做到。”
張海認為,現在的書家們少有達到曆代大家的水平,並非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浮躁,難以靜下心來“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事實上,很多當代著名書家流傳在外的大量作品都是應酬性的作品,親朋好友索要饋贈、領導上級硬性“任務”、特定場合禮節往來等等,“大量粗製濫造的作品充斥市場,助長了書界浮躁的氛圍。”張海說,“而事實上,現代書家們如果一生致力於創作三、五件作品,那麼,這三、五件的作品的價值,將在未來不可限量。”
“書法事業是寂寞的。書法要窮盡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而且不光要練習技法,還要提高自身修養。而現代社會所謂的書家們,如果不能麵對寂寞,提高修養,其作品也很難超越前人的高度。”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筆墨時代造就的王羲之,“在始未有奇殊”,卻自拔於流俗,兼撮眾法,不斷超越他人和自我;不爭先,靜照忘求;在曲水流觴、賦詩抒懷間,醉而揮毫《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就在於其將書法當作畢生唯一的事業和愛好,不驕不躁,傾注了一生心血。有了這種精神的王羲之,即使到了現代社會,“書聖”名號不複,也可能在別的任何行業有所作為。
而可惜的是,物質和精神極大豐富的現代書家,還有多少具有王羲之般的執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