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法的學者與學者的書法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673]次

書法的學者與學者的書法
新華網
稿件來源:中國文化報


我一直以為,一個沒有從事過藝術實踐的書畫理論家,很難深入地探討創作的理論問題。因為書畫家技藝的曆練、創作過程的甘苦、乃至對藝術形象和語言的敏感性,這些對藝術家至關重要的東西對一個缺少創作實踐的理論家而言,可能會因缺乏感受而成為思考的盲點。我再次閱讀《李一楮墨編》時,對李一的《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和《中西美術批評比較》等這些專著的鞭辟入裏,也就有了更深的認識。顯然,李一對中國書畫理論的探微,是從自身創作的實踐甚至是從他作為一個書法家的學術個性追求中起步的。正是這個起點,才凝聚了他後來走向中國書畫理論家的巨大力量。

     他出生在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曲阜,因家學淵源而早慧。他的書學啟蒙很早,又異常勤奮,24歲時就獲得“全國大學生首屆書法競賽”三等獎。此後,在頻頻入圍全國性書展的過程中,遂有書法論文的發表,而且一發不可收,以至報考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書論研究。他的碩士論文《唐代書論》,就是我讀過的書論中最具有感受性的一篇論著。我想,在他的人生曆程中特別是心路曆程中,書法不僅開啟了他的心智之河,而且也展延了他的生命之路,不論是他此後考取古代美術史論博士,還是從事中國古代美術批評研究,都是從書法創作的感受、感悟中進入了更為深刻的理論性思考。

    但他又始終沒有離開過書法的操練。畢竟,書法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臨池之愛是他這一生都最難割舍的。從學書的曆程來說,他幼時發蒙以柳公權、顏真卿為帖,那是20世紀70年代我們能夠接觸最多的兩種帖本,他獲全國大學生書展三等獎的書作,便是從顏體生發出的行書。他真正進入書藝之門的,還是受蔣維崧先生的指點,習《龍藏寺》等隋碑、魏碑。這個時期,他的字形結構穩健、硬朗,一改顏體的長形字為扁方形,筆畫啟迄也顯得方整從容。他是從魏碑溯向漢章草的。章草,也叫“章程書”,是漢代起草公務文件的一種書體。因“章程”要求快速記載或行文,章草往往把書寫轉筆的次數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盡量把一個字控製在手的左右一次往返中。章草由於最大限度減少了發力的次數,因此多是連續同一方向的用筆,當力有富餘時,便毫無保留地“發”掉。所以章草的“捺”顯得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