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傳承、創新、流行 ——兼談書法藝術文化發展現代化前景的展望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061]次

傳承、創新、流行 ——兼談書法藝術文化發展現代化前景的展望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曆經三千多年蒼桑總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表現出永保青春的強大的生命力。麵臨浩如煙海的書法文化,群星璀璨的傳統書法藝術寶庫,如何科學銜接傳統與創新、創新與流行之間的關係,這是書法文化發展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數千年書法藝術的偉大生命力,在其根植於中華民族智慧,根植於中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根植於中華民族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植於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沃土,所以傳承的本質,應從中華文化尋根與發展中尋找答案。當中華文明還處在繈褓中時,作為萌芽狀態的書法藝術便誕生在華夏母親的搖籃裏。古老中華在文明進化之初期,由結繩記事的蒙昧時期到倉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轉化,即根植了書法藝術驚人的智慧與靈根。據唐代張懷王灌《書斷》記載:倉吉 “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倉吉獨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這叫作“依類象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圖畫一樣再現自然,記載自然,傳替自然信息,這種象形之美,就是中華書法藝術的美的萌芽和靈根,是先人書法美的偉大創造。

漢文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之本源,象形與會意是傳統書法的藝術本源,漢文字以象形、會意為特色,在爾後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變化萬象,起源於象形意義的中國初期古文字,“形無定體,筆無定畫”,至小篆經省改,才出現形體方整、筆畫圓勻的定型化書體,但仍保留形象痕跡。經過漢代隸書的變化以後,漢字由繁複的象形文字,趨向於符號化、抽象化、簡筆化,但它的象形性質依然存在,又如魯迅所說:“將形象改得簡單,遠離了現實。篆字圓折,還有圖畫的餘痕,從隸到現代的楷書,和象形就天差地遠。不過那基礎並未改變,天差地遠之後,就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門外文談》).可見中國書法藝術源於無法,變而有法。創新是結於有,起於無,又承於有,變於無。但萬變不離其綜,象形與會意的藝術本源沒有變,漢文字的載體本源沒有變。這是其他語言文字所不能比擬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漢字最基本的特點,也是繼承與發展傳統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內容和規律。 那麼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