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詩性的真——中國書法的根本旨歸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28]次

詩性的真——中國書法的根本旨歸

                                                           江根源

    當前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我們的書法創作與研究雖然已經開始從 80 年代後期、 90 年代前期的浮躁狀態中掙脫出來走上了自省、自律的路子,但實質性的進展還不大。其根本症結在於對書法的質的問題尚缺乏足夠的思考與探索。

    近幾年的書展依然熱鬧,可是從中流露出的不良習氣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普通的書法愛好者更是把習氣當作風格來頂禮膜拜,進而將其誤認作書法的根本旨歸。這種習氣主要是技術主義。當然,如果把技術當作否定的對象,書法將不存在。不過技術不等於技術主義,我認為,技術是一種手段,通過技術可以表達心靈的真、藝術的真。可是明白的道理往往並不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具體操作起來則更是難上加難。

    傳統的學書方法是臨摹曆代名家名帖,以此來延續與升華書法藝術的生命。可是我們並不能就由此推出,臨摹就是一切。展現在我們麵前的名家名帖,充其量不過是他們書法活動的一個記錄而已,它並不是書法活動的全部內容。再則,讀帖有高低境界之分,低者看其結體、看其筆法,高者觀其神采。但機械臨摹者往往受鑒賞能力的局限,神采這一高境界幾乎視而不見。因而畢生以臨摹為旨歸的學書者往往鮮有成器的。臨摹是一種技術,而作品的包裝也是技術。近幾年各種級別的書展裏,通過紙張的包裝、構圖的包裝等手段來達到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的情況十分明顯。耳目一新當然是好事,但推動藝術的發展才是根本的根本,包裝充其量不過是對形式的一種技術處理。用中國傳統的哲學術語講,不管是臨摹還是包裝,都隻能是一種“器”,而我們追求的則是一種“道”;“器”隻能是有條件的特殊存在,它處於具體的時空關係中,有生有滅;“道”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