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談氣息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958]次

  王孟奇

    中國文化真是奇妙得很,常以“氣”論高低、定品類。清末劉熙載於《文概》中論《左傳》文則曰:“文得元氣便厚。左氏雖說衰世事,卻尚有許多元氣在。”讚其文之不衰。論詩則曰:“言詩格者必及氣。或疑太煉則傷氣,非也。傷氣者,蓋煉詞不煉氣耳。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自古有此一說。怪道蒲鬆齡老先生與《聊齋誌異》中有《司文郎》一篇。司文郎者乃古代掌管文字的官吏。《大唐新語》中曾記有:“高宗東封還,幸孔子廟,詔贈太師,命有司為祝文。司文郎中富少穎,沙直撰進,不稱旨,禦筆滅破……”說的是兩位司文郎都未能寫出能稱聖意的祝文。《聊齋誌異》是神怪小說,自然寫的是陰間掌管一方文章的小神,原先不過是一位才思敏捷的遊魂。

    此篇是說賃居報國寺兩位趕考的考生。一為平陽王平子,性樸訥。一為餘杭生,性狂悖淺陋。適逢登州宋姓少年,即司文郎者。引二人見一瞽僧,並告知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請教。”王生即上前具白請教意。僧則推托:“無目何以論文?”王請以耳代目。僧曰:“三作兩千餘言,誰耐久聽!不如焚之,我視以鼻可也。”王從之。先焚一作,僧嗅而頷之曰:“君初法大家,雖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適受之以脾。”餘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試焚之。僧再嗅之曰:“秒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餘杭生始焚己作,僧嗅其餘灰,咳逆數聲,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強受之以膈;再焚,則作惡矣!”餘杭生慚而退。

    以氣息論文,一嗅而立辨,王生尚能法乎其上,而餘杭生則俗不可耐,令盲僧幾作惡矣!

    不料榜放,餘杭生竟領薦,王生卻下第。僧歎曰:“仆雖盲於目,而不盲於鼻,簾中人並鼻盲矣。”餘杭生更小人得誌,曰:“盲和尚,今竟如何?”僧曰:“我所論者文耳,不謀與君論命。君試尋諸考官之文,各取一篇焚之,我便知孰為爾師。”尋來幾篇逐一焚之,僧嗅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嘔,下氣如雷。僧拭目曰:“此真汝師也!初不知而驟嗅之,刺於鼻,棘於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

    此篇本意乃刺科舉製之腐敗,八股文之惡俗,痛快淋漓!亦說明位文之氣息格調之重要,不識此者無異於有眼無珠,“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