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力反書奴的創造精神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3030]次

力反書奴的創造精神

                                                     拂塵

    自來學書者,沒有不以古人法帖為根據的;自來成家者,沒有僅以古人麵目為麵目的。唐太宗學書的經驗是“吾臨古人之書,殊不迷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蘇東坡也不喜憑文按本地臨摹古人,懸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取其大意。清朱和羹也說:“作書要在發揮自己性靈,切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之形似也。”而談得最徹底的,莫如晚唐和尚亞棲:“凡書通即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變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一體,是書家之大要。”

    古人把一味摹仿法帖,不注意汲取用筆領會精神,不知立自我之體的人稱為“書奴”。以後還把藝術上無個性麵目,無獨立人格精神,隻求投合俗好,換取時名之書稱作“奴書”。要求書家有獨立的主體精神,有獨立的個性麵目,這也是中國書法的傳統精神。

    當然這種要求不是對初學書者的,而是對書家說的,“凡書通即變”,能變得出,有自己麵目,這是作為書家的基本要求。正是這種不以重複前人麵目為滿足的創造精神,中國書法才有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發展史。

    古人這種創造精神是極為強烈的。僅以字體的創變為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隻要實用需要,物質條件能解決,人們就大膽改進原已流通的字體,不惜放棄原已熟諳的書寫技法,秦統一六國以後,集早骨、鍾鼎、簡帛六國諸種文字統一為小篆之時,八個方麵的用途,形成了“秦書八體”;漢代陸續發展創造隸體、章草,今草,正書等,各有所用,各具其美。隨著曆史的發展,反奴書的思想日益深化,連書家精熟地重複自己也為鑒賞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