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古代書法作品的再認識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143]次

 古代書法作品的再認識

                                                   朱以撒

    研究古代書法,使之成為當代的一麵鏡子。一是有有關的史料,其次就是作為客觀存在的古代書法作品了。相比於作者的生平遭際,人們還是更為熟識他的作品。一位古代書家在我們麵前浮現,往往是以他們的代表作為前導的,那麼,作品之外給我們帶來什麼認識呢?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作品都是作者心靈寫照和審美結晶,這是每個人都認可的。不過,麵對著這浩如煙海的作品並不是輕鬆的。對豐富的滿足是短暫的,而作為致力於其間者,要發掘出使人警悟的東西和燃起自己創作的欲望,卻往往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從古代書法史的觀念看,對作者、作品的認識,是很注意其完整性和規範性的,這種完整性和規範性集中了一部分書家,也摒棄或淡忘了一部分書家。書作分神、妙、能、逸諸品,這一派那一派,實際上也要納入這個完整和規範性的軌道之中。於是往往象烙印一樣,給當代的效仿者留下了很深的甚至是固定的印象。如大王的骨鯁,顏魯公的忠義,柳公權的心正,蔡襄的耿直,黃道周的不畏死,與其說在加深人們對作品的印象,毋寧說是把人納入那種特定環境中的觀念裏。

    什麼時候我們能離這種規範性遠一些呢?摒棄把人作為社會觀念、階級觀念的傳聲筒的庸俗社會學式的思想習慣,是由於時代的轉折和進取,人們的心理自主的程度上升了,人在書法中的主體地位也鞏固多了。因此書法史的長廊中不再是一些德、書規範的書家。相當一部分蓬頭垢麵的書家從角落裏走來,拂去曆史的塵埃,站在我們麵前,這是何等的艱難啊!一類是不見經傳的書家,一類是欠於經傳而列為另冊的書家。分析這兩類書家的作品,卻和流行不衰的正統書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難以逃避那一時代儒文化意識(內容)和那一時代書風的特點。其實這些特點和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