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基礎與傳統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191]次

每一門藝術都有一個基礎的問題,書法自然莫能例外,書法的基礎是什麼?有人說是楷書,因為隻有楷書寫好了,行、草等其它書體才能得心應手;有人說是篆隸在先,不懂源流,又談何發展?這樣理解基礎,固然沒有錯,但卻顯得簡單。能夠寫好楷書,未必一定能寫好行草——曆史上有些草書大家,其行草的風格與楷書並不完全協調。所以,我們認為,楷書有楷書的基礎,行草有行草的基礎,篆隸也有篆隸的基礎。而籠統地講,對用筆、結字、章法等技法的訓練與認識,可謂是一個基本的基礎。
          用筆、結字、章法的技法從可而來?從臨摹中來!沒有一位書法家能夠繞過這一步。所以,學古便是基礎的積累過程。書法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曆史,其間大家輩出,名作迭傳 ,可學的東西實在很多。故基礎既有點和麵的問題,更有麵和層次的問題。譬如說,學顏真卿。如果單純隻學《多寶塔碑》,便隻是一個點。很難說學好了《多寶塔碑》便學好了顏真卿。而要體味顏書之技法,不僅要對顏楷風格之變遷有個整體的了解,對其從楷書轉換到行草的技巧亦須心領神會,並能體察其每件作品的獨到處。如更全麵一點,則須對顏書取法的對象(如北碑、王羲之等)後世學顏書家(如錢灃、何紹基等)細細對比,明了顏書之所以成、之所以傳的曆史原因。從對顏書的整體麵貌的認識,發展至對顏書審美特征及其文化價值的理解,便是由麵到層次的過渡。故學古不是死臨,也不是簡單的取法,而是從深層次把握古人的精神。
        然而,單純地學一家,基礎仍嫌狹窄。曆史發展至今,照相與印刷術的發達讓我們輕易能夠見到古人的遺存——幾乎是所有的遺存,我們沒有理由隻停留在一家一派上,或一碑一帖上。社會上許多書家有習氣,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的東西太單一,融會的東西太少。所以,我主張,在能力範圍之內,盡可能多地學習古人,相近的甚至相反的風格類型,不必太多取舍,都可以學。其實,學古到一定火候,便能觸類旁通。譬如說學碑,在掌握了方筆、圓筆之後,那些風格相近的碑刻便可以放在一起學(如《爨龍顏碑》與《嵩高靈廟碑》)。放在一起學既能將之聯係, 又能將之對比,容易發現同中之異體會細微的變化。再譬如《龍門造像》多用方筆,《鄭文公碑》、《泰山金剛經》等多用圓筆,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