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中國書協主席沈鵬提出--藝術視角:繁榮發展書法要有新的戰略眼光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134]次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日前來滬出席“文彙宣城杯全國書法大賽”獲獎作品展,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上海舉辦本次活動表示十分讚賞。他希望,上海作為在全國有極大影響力的城市,在書法界一定能夠更多更好地融入全國,麵向全國,對全國作更大的貢獻。他呼籲:書法對於提高民族自信力,熱愛祖國曆史,加強文化凝聚力,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書法也麵臨著生存危機,要樹立長遠的觀念,有新的應變之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沈鵬說,中國書法是獨特的傳統文化。從漢字誕生起就有了書法,漢字是書法的原始推動力。書法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到了現代社會,書寫工具起了變化,硬筆代替毛筆。當代史上還有過一段時期,錯把書法當成“四舊”,作為批判、打倒的對象。上世紀70年代後期,書法逐漸複蘇。20多年來,書法事業在普及與提高兩個方麵都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書法迎來了曆史上不曾有過的特殊的“書法熱”時期。這種“熱”主要是在專業圈內,年輕化和專業化在增強。而在圈外,書法一方麵有不少的愛好者,經濟發展又推動了市場繁榮;另一方麵也在降溫。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現有1/4人口,即14億人使用漢字,隨著電腦打字和手機短信進入尋常百姓家,書寫活動在大量減少,毛筆早已退出日常書寫領域。人們看到的書法,一般局限在展覽會上,少數報刊和街道牌匾上。街道牌匾一度曾以書法家的題字居多,現在用美術字,用電腦製作的“書法體”則多起來。我到日本、韓國去看,也有同感。作為審美對象的書法在青少年中淡化,源於大眾的書法根基在削弱,削弱的程度與日俱增。至此,沈鵬談到地方戲,說經濟的現代化,區域文化的淡化,還有“語境”的變化,使得不少地方戲弱化,以至麵臨消失的危險。作為民族藝術之一的書法在熱潮中實際上麵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
    沈鵬認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書法也該有應變之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具體說來就是在書法教育、書藝創作和書學研究三個方麵下功夫。教育是根本,是基礎,首先要建立多層次的各種形式並存的書法教育體係。全麵建立以中國書協為龍頭的書法教育網絡係統,除了小學教育,還要重視成人教育。當前全國已有40餘所書法大專院校、研究單位培養高級書法研究、創作人才,今後還要創造條件,建立全日製“中國書法藝術學院”,與高校係統的書法教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