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兩漢書法研究的新視野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921]次

放在我麵前的這本新書——《兩漢書法藝術研究》,最近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作者鄭培亮是我多年的好友,原來在大學裏教書法,一幹就是六年。後來考研,跟隨著名學者、書法家、山東大學教授蔣維崧先生學習文字與書法,還沒畢業便早早就業了。現在一麵做著《中國書法》雜誌的執行編輯,一麵兼著聊城大學的書法係主任,采訪、編輯、教學、創作,忙得不亦樂乎。

  嚴格說來,這本書既不是書法史,也不是論文集,而是作者多年從事書法教學的一部分講義。全書共分六章,分別就兩漢時期的簡牘帛書、石刻與金文陶文書法分類詳述,又在此基礎上就隸書的筆法源流、漢代的文化生態以及漢以後隸書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不敢故作高深,隻求通俗易懂,係統條理”,但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一種濃厚的思辨色彩,不乏真知灼見。

  兩漢時期的墨跡遺存主要包括簡牘帛書與零星的題記。在簡牘帛書未被發現以前,人們研究漢代書法主要依據金石碑版,認識模糊,感受不真,歧義紛紜,屢見不鮮。“簡牘帛書的發現,不僅為史學、文字學諸研究領域拓一新境,而且為當今的書法創作提供了創變的契機。遺憾的是,人們對魏晉以後的片書殘紙推崇備至,對成千上萬形象生動、風格各異的簡牘書法卻不夠重視。”現在學習、研究漢代隸書,主要的對象還是刻石,墨跡的利用仍嫌薄弱。至於對漢代簡牘的形製、繕寫,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字演進、筆法變化,書家似乎也少有關心,“許多人隻顧求其放縱與誇飾,得其表象,難解古人何以如此。”

  刻石一類,宋人已經開始搜集整理。清代興“碑學”,漢刻石是主要的研究與臨習對象之一。刻石種類頗多,主要包括摩崖、碑碣、石經、石闕、畫像石題記、墓記等等,尤以碑刻為大宗。各類稱謂,古今不一,作者分而述之,考其源流,析其流變,以便探討不同類型刻石書法在風格上的細微差別及形成原因。

  漢代的金文與陶文以篆隸為主,配合器物的形製,追求裝飾意趣。過去有人將這一類型連同簡牘帛書一並稱為民間書法,作者對此不能認同。“漢代書法多出於實用之需,文人尚未分化。以書寫者出身的尊卑、地位的高低、文化素養的全麵與欠缺、書寫風格的優雅與醜拙來人為地劃分經典書法與民間書法,標準既不統一,也缺乏切實可行的衡量尺度。”

  該書第四章著重探討了漢隸的技法。對漢隸技法進行總結整理主要是在清代。清代“碑學”興盛一時,但矯枉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