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孫伯翔的價值和局限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579]次

偏工易就,盡善難求,專精小劣,博涉多優  這16個字用在孫伯翔身上是再精當不過的了。他專攻魏碑,專攻到數十年如一日用成卡車的紙來臨習造像、摩崖,這種專攻勁頭,惶論當代,就是與古代的大家相比恐怕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是這種專攻,使他的魏碑筆法和線條質量跟任何一個碑學大家相比,都不遜色。有了這樣的深厚功力,他便從當代99%的那些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不下苦工夫的書法家中脫穎而出,具有了成為大師的第一個條件——功力。  同清代以來眾多寫碑的書家相比,孫伯翔的另一個過人之處是定位獨到,定位時間早,這是需要大智慧的。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確定自己迥異流俗的寫碑路數,就是把魏碑的霸悍雄強推到極處,追求生、重、厚、硬、勁、拙,這種審美追求,使他同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於右任等人寫碑的取向區別開來,也比當代無數今日寫碑明日寫帖、今日寫隸明日寫草、今日跟這風明日跟那風的書家堅定和深刻。別人十口井不一定挖出水來,他選定一個地方幾十年地挖下去,終於甘泉清冽。  孫伯翔的苦下的不是死工夫,為了打造他雄強霸悍剛直樸茂的魏碑書法,他在苦臨魏碑的同時,有意地增加和強調了線條和結體的誇張變形和對比,字與字之間的避讓和行氣的貫通,這些形式變化又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皆有所根本,有深度,看似現代、流行的招數,卻是從古碑刻中得來,真是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這一點,流行書風的一些徑取今人的高手們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以上諸點,加上做人的正直厚道,書法理論的精辟深刻,使得孫伯翔在近20年中立定而不倒,這不是機遇和取巧得來,而是真本事和功夫得來,實屬不易,令人讚歎!  然而,如果我們把孫伯翔同一些寫碑的大家進行理智冷靜比較,我總覺得他還少點什麼。  孫的致命弱點在他一貫孜孜以求的碑的草化上,正是這一點使他與於右任趙之謙相比具有相當的距離。於兼擅北碑和行草,碑中有行,草中有碑,相互融合,各具風貌。趙將雄強的北碑雅化,在碑的草化方麵更有獨造,碑體行草已經成熟和諧。孫盡管也對碑的草化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探索至今沒有找到轉化的契機和紐帶,沒有成熟,還是楷草簡單攪和的雜拌。  孫在碑的草化方麵之所以十幾年難以成功,主要原因一是他的楷書的剛厚生硬與行草的連綿靈動本來就是天生難以協調嫁接的,驢唇不對馬嘴,非要他們吻在一起,再聰明的人恐怕也難以作為。原因之二是孫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