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將書法叫作“國粹”,大抵是因為中國的方塊字才能成為被人欣賞的藝術。 漢字產生之初是為了實用,並沒有被作為藝術欣賞的自覺性的。“書同文”以前各種書體百花齊放,秦代出現了篆書大家李斯,秦始皇要大家跟著他學,至東漢,人們的審美意識更趨上升,出現了為人們所崇拜的偶像——蔡邕,而蔡邕是無意稱“家”的,他隻是為了規範文字的寫法而立碑於洛陽太學門外,書史載其盛況:“觀者如市,歎羨不已”(宋陳思《秦漢魏四朝筆法》),至宋代,隨著裝裱形式的完善和成熟,書法作為藝術品被人欣賞把玩,完成了書法作為藝術品從內容到形式的統一。
其實書法藝術的這種統一還隻是一種表層的東西,它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思想理論支持體係,書法隻是這種理論體係下發展成熟的一個很小的子目。大凡高深的書論家都要與您論《老子》、《莊子》一類的東西,至少也要來個“之、乎、者、也”之類,何也?雖然文字產生於“書載義”的曆史條件下,但發展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孔子、墨子等偉大的思想家,乃至秦漢魏晉,佛教思想的盛行,於是有了“書載道”之說。也正因為有了這種思想依存,才有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因為它符合了“中庸”審美的最高境界。這種審美意識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的精髓,如果你隻停留在把書法理解成筆法、字法、章法的層麵,您就太失敗了,您也將永遠無法讀懂《蘭亭序》和《祭侄文稿》等中國曆代書法經典的真正含義。
書法藝術應是崇高的人文精神與完美的技法的有機統一。人文精神來自物質世界,精神又指導精神產品的生產,沒有好的精神指導,就不可能產生好的精神產品。前段時間有人在報刊發表言論:以毛澤東的書法水平不應當選二十世紀中國十大傑出書法家雲雲,我隻想試問有幾個書家的作品比毛澤東的作品更具震撼力?更具逼人的大氣磅礴?更能喚起人們的噴湧的豪情和詩意?更能激起人報國的淩雲壯誌?而恰恰這種意識層麵是書法的高境界,是很難達到的。技法固不可少,但不載一物的技巧卻讓人感到空洞、平庸。有曰“帶鐐而舞”,如帶鐐而不舞,或舞不出名堂,則僅僅是帶鐐至死而已。反過來,誰又敢說毛澤東的作品中沒有技巧呢?果真如此,那麼他還是去對毛澤東書法作“十年寒窗”的研究吧!書法本具休閑的文化內涵,如果滑入玩弄技法的深淵,將會有玩物喪誌的危險。當鋼筆也被慢慢地逐出曆史的舞台,誰還能說那支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