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法作品,多帶有“抄寫”意味。這種意味是因其書法服務於某種社會生活的實用用途而造成的。它不以藝術表現為旨趣,實用是其第一性,藝術的表現因素是依附於實用而存在的。“抄寫”意味形成了寄寓式書法創作的形式特征。唐宋少數草書大家的大幅長卷,所書雖為古詩文或自敘文,其書寫目的在於抒自我之情(由詩文內容的文學情境所引發的書家創作所追求的某種書法情境)。明人的大幅、巨幅行草、狂草書,既為適應殿堂大屋懸掛布置之需,更重要的是借此傾吐個性情懷,藝術表現為其書法創作主旨,這是一大曆史性的進步。現代的展覽會成為書法交流、角逐與競爭的場所,具有很強的功利性。故而今人十分重視作品形式的展廳視覺效應。追求新異、眩目的表象效果。
當代書法活動的“展覽至上”,導致書法創作的幅式普遍向大幅、巨幅發展,條屏的盛行,更是為了追求書法作品幅式的大規模。與之相應的變化是,小楷、小行書、小草書作品也為遷就展覽的展廳效應,不得不劃分若幹個塊麵上下相續成大型條幅,或左右相續成大型橫幅。這反映了傳統的幅式(如尺牘、文稿之類)在當代重表現、重展廳效應的條件下,不得不作順應性調整。從書體角度看,行書及行草書的藝術表現性較強,也較易於把握。草書,尤其是大草、狂草書,不僅存在識草問題,在形式的把握上以及激情介入的要求上都很高,藝術表現性非常強烈,難度很大。故當代書壇以行書(行草書)最為盛行,其書體結構變化較為靈活,形式美感方麵比較易見效果。其它書體,莊重規整的正書難以流行,大字正書少見,小楷在每次國展中可見到少量。篆、隸書作對聯者流行,而工大幅且字多成篇者少見,尤其工小篆者寥寥。工大篆、甲骨文作對聯者較多,既因其字形結構意趣多變化,亦出於表現形式上的避難就易,且由展覽的“市場行情”調控而成的。故當今書法創作無論作何書體,其審美趨勢的主流尚動態、尚奇巧,目的力求引人注意。作為主流書體的行書(行草書)以及草書以明代中後期行草風為尚,亦因其表現性強,動感強烈,易吸引觀賞者,易取得展廳效應而受大多數作者的偏愛。再具體落實到書法的四要素即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來看,偏重於形式感強烈奇異的傾向也十分突出。如在筆法上強化抑揚頓挫的節奏感與速度的變化,用筆激動、點畫靈敏;字法上追求奇異的字形、險峻的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