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淺談榜書藝術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141]次

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自有文字始,就孕育著書法藝術的萌芽。甲骨文中那具象的描摩和抽象的曲線構成了中國文字特殊的美。作為中國書法的一個品類——榜書,古曰署書,是秦書八體之一。“秦書八體,六日署書”,這是有關榜書的最早文字記載。它是古代匾額等使用的書體。“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古之榜猶後世之匾額,曰署。有關匾額的最早記載是漢高帝六年,蕭何所定,“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者也。”南北朝羊欣雲: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可見最早是用來榜題宮闕門額的,後來把較大型的字稱為榜書,也叫擘窠大字。擘,姆指;窠,穴也;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大筆大字用“擘窠”,區別於小筆小字用“撥鐙”,以執大筆之法稱謂榜書,足見其鮮明的特色。榜書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審美價值,同時它還具有曆史的、學術的、實用的價值,它向人們顯示了不同的時代文風、時政、地理、曆史、文字和書法藝術的變遷,成為我們研究民族文化的實物例證。秦漢以降,文人墨客、學者名流對於榜書多有涉獵,在皇室宮闕、風景勝地、名山摩崖、亭台樓閣、古刹梵寺和市廛店鋪題寫標名,留下大量的榜書珍品,而這些文物古跡因此而相得益彰、馳名天下。同時榜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商行字號、店鋪招牌、家庭宗祠、書齋堂號都離不開榜書,許多匾額雖名不見經傳,卻也是難得的藝術精晶。正是由於書法名家的關注和廣大群眾的參與,使榜書藝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日臻成熟。

  鐫刻在山石上的榜書,雖年代久遠,風雨削蝕,有的基本上還保持了原來的麵貌,有的殘損難辯或已佚失,但有拓片傳世。康有為說:“六朝大字猶有數碑。《太祖文皇帝石闕》、《泰山經石峪》、《淇園白駒穀》皆佳碑也。”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經石峪》,其書體雄渾古穆,書法縱逸、遒勁,兼有篆隸筆意,曆來被視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1961年夏,郭沫若《訪經石峪》中“經字大於鬥,北齊人所書。千年風韻在,一畝石坪鋪”?的詩句,點出了曝經石和經字的特點以及產生的年代,顯示出郭老考證之學的深厚功底;接著他感慨中國書法“閱曆久愈久,摧殘無代無”的坎坷和磨難,然而中國書法能綿延數千年不衰,而今老枝綻新花,是基於它的博大精深和無比強大的生命力。詩的最後一句做出了“隻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的祝願。的確,時代的變遷給榜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