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沈尹默書法生涯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28]次

沈尹默的書法生涯分為三個時期。 一是自十二歲至五十一歲(1894—1933),為第一時期。此乃沈氏由愛好書法轉而刻苦鑽研書法並進而初步形成個人風格的藝術探索時期。二是五十二歲到六十七歲(1934—1949),為第二時期。在這一曆史階段,沈氏進一步融會百家,風格日趨成熟,並作為民國書壇『二王』流派的靈魂yabo22官网 在書壇上積極地發揮了領導作用。三是建國後六十七歲到八十四歲(1949—1966),作為當代書壇領袖,為提高書法的藝術地位,為使書法走向繁榮,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而奔走呼籲,不顧高齡,不辭辛勞,為整個書壇貢獻獨多的時期。今分述如下:
  第一時期(1894—1933)
  起步伊始,沈尹默並不幸運,他不僅未能遇上名師,反而遇上了一位對書法沒有見解,盲目崇拜黃自元,誤人子弟的黃姓塾師,致使沈尹默人手之初便沾染上了館閣體末流的俗氣。以致在沈尹默功成名就,卓然成家之後,仍不免『三考』出身的微諷。令人慶幸的是沈尹默悟性過人,見其父所寫歐字之後,豁然頓悟,對雅俗有了最初的判斷,於是便有了棄黃學歐的行動。但在一九O七年即二十五歲遇到陳獨秀之前,他仍然取法不高,僅僅刻意歐、趙而已,甚至學趙,也隻是學仇淶之這樣的末流書家,因而得到了陳獨秀『其俗在骨』的刻薄批評。這對於年青而富才學,意氣又盛的沈尹默采說,當然是極大的刺激,我們從《學書叢話》的敘述口氣中並不難體會到他當時遭受刺激時的心緒。從此以後,雖然他以此自警,竭力摒除俗氣,但因投身於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並成為當時國內屈指可數的新文化運動的幹將,又連接擔任河北省教育廳長、北大校長這樣的位高且忙碌的實質性職務,使其無暇真正深入傳統,隻能以常人少見的毅力,堅摒帖學不取,一心一意取法魏碑,甚至到了不應酬書件而專心魏體的程度,雲笸煙セ還恰:廖摶晌剩庵峙Γ諫蛞氖櫸ㄉ鬧惺欠淺S幸娑沂侵涼刂匾摹I蚴顯謖庖皇逼諏糲碌摹對屏鬥杉萏炻磣孕鋅鍘貳ⅰ妒⒑E僥?山濤閣道牛》等傳世作品,雖然孤立起來看,在民國書壇上似乎算不上什麼驚人之筆,但與他本人前期靡弱媚俗的書風相比,則不啻為一場意義深刻的革命。這些作品腕下力足,點畫遒勁,結字凝重,氣象蒼茫,尤其是《鴻雁出塞北 牛象鬥江南》一聯,寫來樸實無華,用筆徑來直去,卻氣度恢弘,用筆老練剛健,一洗前期的媚俗鉛華,原先書作中的骨弱弊端在此完全得以解除。沈氏如沒有這一時期對包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