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寄嶽雲帖》,原跡乃“楮上小橫卷”。明代鬱逄慶編《書畫題跋記》卷四和汪砢玉《珊瑚網》卷五皆有著錄,並載有陸遊和胡長孺跋。明清時刻入《快雪堂帖》和《黃文節公法書石刻》,今唯存拓本。所錄文詞內容為三言詩二首:
寄嶽雲,安九夏。無閑緣,實蕭灑。碧溪頭,古鬆下。臥槃陀,晝複夜。
八德水,清且美。蕩精神,浸牙齒。亂雲根,眾峰裏。掬與斟,隨器爾。
陸遊認為是“謫僰道時所書”。胡長孺卻提出質疑,他用一首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退之出牧向潮州,霽色衡山碧欲流。魯直宜州遷謫去,嶽雲九夏滿空浮。美哉湘水獨清深,洗濯遷人執熱襟。峰裏雲根不同量,解言隨器與渠斟。魯直題來務觀題,便雲字與漢嘉齊。不知僰道經行路,不涉祝融峰子西。”胡氏根據文意推測此二詩乃山穀宜州遷謫路上經衡嶽時所作。陸、胡二人憑以確定寫作時間的證據都不很充分。由於黃庭堅一生書風變動很大,盡管此帖水平不甚高,但從未見有否定者。郭尚先《芳堅館題跋》雖然有些懷疑,但也隻敢下“尚非其極意合作”的斷語。今人水賚佑和黃君二先生則徑將其作真跡看待,黃君先生認為該帖作於紹聖元年(《書法報》2004第22期《山穀書法鉤沉錄》)。這些都值得商榷。以下將對此帖展開詳細考證。
◆ 一 ◆
這兩首詩主要述及僧人結夏安居的生活景況。所謂“九夏”,指夏季九個天。《山穀內集詩注》卷六《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忽憶頭陀雲外人,閉門作夏與僧過。”任淵注引《圓覺經》曰:“若經夏者,三月安居。”按照佛門規定,僧尼自夏曆四月十五日起靜居寺院,不出門行動,謂之“結夏”,以三月為滿。因此,此二詩所寄的對象必然是僧人。以下對“八德水”的考證可以初步確定此僧即為法輪景齊。
“八德水”為“八功德水”的簡稱,在金陵蔣山。宋代李壁《王荊公詩注》卷二《與望之至八功德水》題注雲:“鍾山之東,有八功德水,在悟真庵後。” 明代陳耀文《天中記》卷九“八功德水”引《方輿勝覽》雲:
梁天監中,有胡僧曇隱寓錫於蔣山。山中乏水,時有龐眉叟相謂曰:“予山龍也,知師渴飲,措之無難。”俄而一沼沸出。後有西僧繼至雲:“本西域八池, 已失其一。”似竭彼盈此也,其泉德自梁以來皆取給。禦府曰:“飲之可以愈疾”。
所謂“八功德”,指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涸、八蠲屙。王安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