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以藝術哲學視角審視書法藝術中的醜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974]次

以藝術哲學視角審視書法藝術中的醜  
王 子 庸

       
當前,美醜問題成為書壇注目的焦點。(其實,這在書法以外的美術、文學等領域早已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兩相對照之下,這現象本身是否也給我們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呢——我們的書法理論研究為什麼總是顯得那麼滯後?)醜既然已成為書壇的確然存在,那麼對它進行深入審視就顯得必不可少。拙文就嚐試從藝術哲學的角度對書法藝術中的醜作一觀照。

一、醜是藝術中理所當然的合法存在

首先,從藝術發生學角度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夫書,肇於自然。”在人們眼中,自然萬象不僅有形態優美之物,也有形態崇高及醜樸之物,反映到藝術上,就出現出優美、崇高、悲、喜、醜等眾多不同的審美形態和範疇,醜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審美範疇。

其次,從藝術史的角度看。在西方,其原始藝術(如圖騰、麵具)中充滿了扭曲、變形、怪誕和神秘的醜;近代的巴洛克藝術、浪漫主義藝術、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和自然主義藝術都不回避醜,並把醜作為藝術的一個組成因素;以象征主義為發端的現代主義藝術思潮中,醜與荒誕更是取代崇高和滑稽,成為其審美理想的標誌。在中國,上古饕餮紋飾和彝器形象之獰厲不可謂不醜。從書法作品看,顯而易見,優美並不是書法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審美形態,更不是書法藝術美的唯一形態。從藝術觀念看,春秋時,老子提出“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莊子則將“樸素”、“法天貴真,不拘於俗”、“不失其性命之情”等作為美的最高存在“大美”的審美特征。唐宋禪學和宋明心學興起後,書家提出“無形之象”(張懷瓘)、“無意於佳”(蘇軾)、“不計工拙”(黃庭堅)、“精神為上”(李之儀)、“字無常體”(杜本)、“四寧四勿”(傅山)、 “發揮性靈”(朱和羹)。張懷瓘更是提出“風骨神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書議》);黃庭堅則說:“凡字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論書》);徐渭說:“筆態入淨媚,天下無書矣。”(《評字》);傅山說:“寧拙勿巧,寧醜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