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法——沉積的行為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487]次

書法——沉積的行為  
徐東樹

  藝術史上不乏成就卓然的天才,他們能在青春年少時迸發出驚人的創造激情,創造出足以流芳百世的傑作。歌德22歲寫出風靡一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35歲就早夭的莫紮特創造了一個時代的高峰,中國唐初的“四傑”都是二十出頭即名揚詩壇、光耀後世。隻是書法史上卻找不到哪位書家少年時即有名作傳世,反而是一些英年早逝的傑出書家,讓後人慨歎他們命中注定似地終止在走向藝術高峰的途中。
  書法這門中國特有的藝術對於時間的倚重,是相當明顯的,一個成熟的書法家往往需要足夠的積澱。在家族書係中,能突破家風籠罩自創新格的書家,王獻之當是首屈一指的yabo22官网 了。他的書風從其父的衝和轉向放逸,筆法從內擫轉為外拓,這是需要不凡的才情與膽魄的。可惜他年僅42歲即辭世,比王羲之少了16年的書齡,正是這16年使他在藝術成就上終究稍遜乃父一籌,表現了在創作上穩定性與成熟度的差距,從而不得不在“二王”的並稱中屈居第二。還有明代的王寵,從他38歲時的作品《書七絕詩》中可以看到:其藏拙於巧、外銳內鈍、疏秀清曠的獨特麵目已初具規模。他的才情顯然在並稱“吳中三大書家”的祝允明、文征明之上,可惜天不假年,僅僅讓他活到39歲,要是讓他的書法創作能像文征明那樣一直持續到89歲,那麼明代中期的書壇可能會因此而更有生氣。
  書法看上去似乎是手法最單一的一門藝術;無非線條的劃動。在大眾還使用毛筆的“舊”時代裏,這是隻要識字則誰都能嫻熟做到的,可是傑出的書家卻仍是寥若星辰。
  書法藝術形式單純,但這種單純並不簡單,尤其在行草書中,這種構成達到了筆墨點線交織瞬間性運動的最微妙狀態。書法要求創作者要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維度中靈敏地把握筆墨點線的律動。正是這種沒有可以旁逸斜出的單一中,任何的感知與顫動都會幽微地滲透到筆端,在筆尖輕細的負擔中顯現。書法語言即有具體的形質又有抽象的律動,它必須一次性地在時間連續中完成對點線的把握;書法創作是流動的,作品卻呈現為凝固的狀態;線性的延續中產生的是平麵的結果;書法線條在單一中要顯現它豐富的性;漢字的穩態結構需要在靈活的變化中構築生動的造型。黑白世界中,具體、抽象,流動、固化,線性、平麵,單純、豐富,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