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米芾書畫藝術淺論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328]次

米芾書畫藝術淺論  

 鄭可春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至元佑六年(1091)開始用芾名,自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淮陰外史、淨名庵主、溪堂、無礙居士等。世居太原,遷居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而卒,故《宋史》本傳稱吳人,徽宗時為書畫博士,後任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

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他雖然仕途困頓,卻未卷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得以潛心古學,後當上書畫博士,飽覽內府藏書,熟諳千載故事,古人得失,如數家珍。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去拜訪求教,東坡勸他學晉。元豐五年(1082)開始,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他的書藝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年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尤其在結字上所作研習最為深透。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紹聖年間,提出了“老厭奴書不玩鵝”的口號,一麵學古人,一麵罵古人。表明他致力於徹底擺脫古人,尋求自我歸宿。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這樣說道:“餘初學,先學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其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其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摩段季轉折肥美,八麵皆全。久之,覺段全澤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宮,《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嚐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就現存米芾的作品來看,其書風在中年就已形成,如《研山銘帖》、《致葛君德忱尺牘》、《苕溪詩卷》、《複官帖》、《拜中嶽命詩》、《三吳帖》、《樂兄詩》、《寒光二簡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