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餘秋雨談書法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95]次

餘秋雨談書法  
孫群豪

  前不久,《美術報》刊用了我為郵資明信片作的那枚“秋雨故裏”印稿。 一周後,餘秋雨先生和夫人馬蘭女士回家鄉慈溪,參加“秋雨故裏行”係列活動、《美術報》的樹農先生得知這一消息,來電告知,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並請我力《美術報》作個專訪。秋雨先生到達慈溪的那天下午,我與他進行了預約。次日,在秋雨先生下榻處,我們的活題自然就談到了《文化苦旅》中的那篇《筆墨祭》。
  孫群豪:您是怎麼想到要寫《筆墨祭》的?
  餘秋雨:我寫《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是表述自
己對於龐大的中華文化的種種感受,書法藝術是一個可以直
觀的感受點,當然不應該避過、但《筆墨祭》是散文,而不是淪文,它表述的是意緒,而不是論斷。意緒也隻能純粹屬於個人。
  孫群豪:您是否注意到書法專業界對《筆墨祭》的“關注”?您如何看待?
  餘秋雨:沒有注意到。真有嗎?太意外了、很多年前倒是瀆到過一篇,讀不懂,但基本可以判斷不是書法專業界的。我這個人總覺得眼前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沒有時間留意報刊上的評論,最近聽說在我外出旅行期間,我的文章和曆史受到了質問,而且也有一個叫餘秋雨的人和他們周旋不休……那我也不看了、正如《西遊汜》裏反複說的:趕路要緊。
  孫群豪:您現在還堅持您的書法觀點嗎?您對學者書法持什麼態度?如果有機會,您願意做一個書法家嗎?
  餘秋雨:我不知道自已有什麼 “書法觀點”,我有的隻
是感受。觀點需要爭論,感受不必爭論:例如,我可能不太喜歡柳公權和趙孟頃,卻特別推崇顏真卿的《祭侄稿》,這有什麼好爭論的呢?如果硬要來爭論,我不禁要問:時至今日,為什麼還不允許一個人保持自己的文化感受?在我們文化藝術界,曆來太少感受的表述,太多觀點的爭淪,結果把別人的感受也當作了觀點爭論起來了,其實是笑話,好多所渭“爭論”,實際上隻不過是各自表述。我說巴黎在我心目中是象牙色的,你說不;是銀灰色的,他說不;是瓦藍色的……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爭論”,能成立嗎?當然也有評論者說,讚揚象牙色就是主張捕獵大象,罪孽深重。這更不能去爭論了。
  關於學者書法這個概念,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在中國古代,書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