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論書法的包容性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795]次

 論書法的包容性  
姚有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書法曆經數千載錘煉,已有浩若煙海的書論、令人歎服的精品以及龐大的創作隊伍,榮列國家二類學科。無論是剛從“永”字八法起步的初學者,還是名揚四海的書法大師,書法都能接納,即自最基礎的實用性,到最高層次的純藝術性,均在書法範疇。這是其他藝術難以企及之處。書法善於把世間萬物的形態、節奏、意象以及作者的思想、學識、情感融入本體,而所有這些都應歸功於書法自身的包容性。書法的包容性具體表現在:
  一、包容音樂節奏美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造型抒情藝術,故漢字在書法中相當於音樂中的1、2、3、4等基本音符。
  商代人們為占卜記事創造了以象形為主的甲骨文。它的問世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曆史,邁出了人類文明的關鍵一步。石鼓文中還殘留了許多甲骨文痕跡。甲骨文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文字體係(現已成為世界顯學)。從大量出土的原版甲骨文來看,它線條直多曲少,開合大度,結體灑脫,令人拍案叫絕。圓弧處恰似秦代篆書,整版極富音樂的節奏美。一般而言,行草最善於表現音樂節奏,楷隸次之。
  從書聖王羲之《蘭亭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流觴曲水,暢敘幽情”悠然自得的情趣。作品情景交融,點畫使轉輕鬆自如,大小收放一任自然,通篇具有一種傳統中和美的韻律感。
  在《祭侄文稿》裏,顏真卿用痛苦、悲憤的書法語言道出了他當時的心情,可謂字字血、聲聲淚。那急切、憤怒的線條令我們仿佛看到書家痛失親人、奮筆疾書的神態,重急的點畫又似京劇唱段中的高八度、大拖腔,那震撼人們心靈的音樂一浪高過一浪……此外,張旭、懷素、毛澤東等人的狂草,其節奏大氣磅礴,圓暢的線條,猶如萬馬奔騰,昂揚頓挫,抽鋒、翻鋒、絞鋒和散鋒交互使用,既蘊含著浙江潮水般氣吞山河的力量,又似具有黃河壺口瀑布翻江倒海的氣度……由此可見行、草書在音樂節奏美方麵的表現力。
  二、包容篆刻殘缺美
  書法的殘缺美,筆者認為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金石氣”。它借鑒出土文物如封泥英古璽印和碑刻的斑駁殘破跡象,古樸雅致,線條具有艱澀、枯幹、空靈的美感。這種效果篆刻上通常用衝切刀相結合取得,或者采取用刀敲打的方法使印章邊欄“殘”得自然。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