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二十年來中國書法思潮的回顧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795]次

二十年來中國書法思潮的回顧  
【原文出處】文藝爭鳴
【原刊期號】200404
【 標 題】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身份認同
  ——二十年來中國書法思潮的回顧
【 作 者】翟愛玲
  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身份在當代中國是一個不斷被討論的問題,對它的討論已從政治、經濟等領域擴展到文化的各個具體領域。雖然從原則和概念出發的討論往往會有先入為主的危險,但基於兩點認識,一是全球化對二十年來書法曆程的影響比作品形式表現出來的還要大,二是在民族身份的確認上,書法既作為傳統符號的表征,同時又處於新傳統的創造過程中,可以非常合適地成為民族身份認同的標誌,所以我認為用全球化和民族身份來討論二十年來的書法思潮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在進入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百年來中國書法的曆程,在一百多年前,中國的文化自足突然斷裂,隨後經曆了巨大的社會和文化轉型。書法作為體現中國文化的一門藝術,其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社會變革,推翻了清王朝,繼而推翻了帝製,走向共和,中國從此從中世紀中走出。其次是經濟變革,以洋務為先導,中國走向工業化。再者是文化變革,以五四為代表的文化思潮,倡導批判傳統,建立中國的新文化。對中國而言,百年前國門被打開意味著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在中國真正開始了。
  這一社會的轉型很快體現在書法的藝術生態上。首先書法的創作主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文人在社會變革中失去了產生的基礎,現代教育產生的知識分子走上曆史舞台,逐漸成為書法創作和研究的主體,傳統文人掌握書法創作和言說的方式轉變為書法的專業研究和創作,同時書法從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書寫了千年的文言第一次離日常書寫漸行漸遠,毛筆退出實用領域使書法的書寫時代行將結束。其次是書法的藝術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古代傳統中,書法是作為文人基本修養而存在,完善人格的途徑,在詩書畫印的融合中進行的,而且往往被認為是視覺藝術的最高準則,但在當代,書法僅僅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門類,已沒有能力承擔視覺藝術最高準則的重任。
  但這一切並沒有在書法的創作和研究上充分表現出來,書法的創作者仍以傳統訓練和方式來進行,書法的風格演變延續了清末的碑學餘緒誕生著自己的大家,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