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1888—1962)研究古文字,突破了尊六書的藩蘺,認為《說文解字》中引用的古文,是戰國時的文字,讚同吳大激的論點,並作《說文古文考》以助吳說,考出《說文解字》中的古文與晚周齊器銘刻相近。論述了自殷至戰國文字有三變,即方筆——圓筆——纖筆,指出銅器花紋和銘刻相應變化的規律,並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突出的貢獻。
其在《古文字變遷論》中指出:“文字成熟以後,形體之變化,以方圓為主,方者多折,圓者多轉。晉以來論書者所謂折釵股、屋漏痕,即指方圓電。中國文字之形體,最初為方筆,後變為圓筆。”(《胡小石論文集》P168)並臨摹方筆與圓筆的字形,歸納出方筆代表作23種,圓筆15種,方圓兼顧者15種。在該文最後還歸納出古文字變遷表:
純圖畫——圖畫佐文字——純文字(方筆)——(夏殷) (殷——周初)——方圓過渡——圓筆(大篆)——小篆(宗周中葉)(厲、宣以來) (秦)圓筆/楚(流麗)齊(整齊)
這樣的歸納,讀者一目了然,對當時書法的普及有重要的意義,探討用筆,這就涉及到書法本體問題及美學問題。胡先生把書法作為研究對象,對古文字與書法的關係作了科學的論斷,並糾正了當時許多人認為甲骨文是偽文字的錯誤觀點,對先秦古文字的研究,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價值。
而真正體現胡小石書學思想的,當推《書藝略淪》。該文所談有三事:一是文字變遷,二是八分在書藝上之關鍵性,三是學書之常識。在文學變遷中,指出“據 1930年至1932年城子崖發掘所得之龍山文化陶器上,或有刻作簡單之符號者。此種符號是否即可視為正覘文字,殊難肯定。“(同上P205)從這可看出胡先生能利用考古新材料,認為甲骨文是較成熟的文字,但不是中國最早之文字。“欲見中國最早之文字,當於殷虛甲旨文以前求之。”胡先生把龍山文化陶文作為書法研究的對象,這是發前人未發之言。事實上,關於古陶文的研究,自1872年被陳介祺收藏後,有許多成果,但多側重彙集或文字考釋,把古陶文作為書法範疇來研究者則很少。
在該文中,指出“二世元年詔版文字,有作小篆者,有化曲筆為直筆而更簡易可速書者,此即當時新興之所謂隸書。隸出而篆微,實占今文字吏上大轉折點也。”(同上 P208)這種論斷,實出於隸之本質,而不是今人所謂的隸書體勢。“隸書既成,漸加波磔,以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