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當前缺少精品力作的症結所在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488]次


  所謂精品,從宏觀上可以理解為被當今書壇所公認、推崇、有口皆碑並引發震撼且具有廣泛影響的佳作。近年來,文藝界為適應改革熱潮,大力倡導出精品,由此我便引發了關於精品概念理解上的反思。試想,集中在書法創作上,這個“精品”該如何的定位,含糊點講,一要有深厚的傳統根基;二要有不與入同的個人麵貌,三要有一個較大範圍的認同並能傳之久遠影響後世,離開了這三條中的任何一條,似不構成精品。當然,構成精品力作還有一些具體要素,例如筆法、墨法、形式、格調、意境等。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寒食帖》具備了這些條件。當代林散之、沙盂海、王遽常的作品雖然未能明確哪件作品為精品,但其創作上的總體麵貌和水準已構成了精品這一層麵。如果用精品的視角觀照時下的書壇,把書法拿到整個藝術領域加以比照,便不難發現,書法界雖然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似仍有遺憾,主要是書家們未能精心地梳理並嚴格地審視書壇繁榮的背後尚存在著精品缺少的客觀現狀;這是書壇麵臨著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當然,精品缺少,是由多方麵原因造成的,除了建國後書法較之其他藝術起步較晚外,還存在著一些主客觀方麵的因素。
  A多數書家的作品力度尚未突破臨習層麵,,距精晶尚遠。從近幾年一些權威性的國家級展覽看,其作品的風格麵貌開始步人多元,傳統功力漸厚,在向深度拓展,產生了一些好的作品,但由於相當數量的作品還尚處臨習階段,雖古人麵目不走樣,然神采功力相去甚遠。這種現象的存在從根本上拉了書法創作的後腿,卻引發了部分書家的盲目樂觀。有人以為寫上三五年,臨個古人法帖,就可入選國家展,創作精品何難?當前隻有少數書家,包括一些現代派書家和學院派探索性作者在冷靜審慎地尋求個性發展,企圖走出誤區,躍上一個台階,在出力作和精品上動腦子下功夫。筆者以為,臨習之作再精妙逼象,如若未能加以融會化合,它終究是複製性作品,而不能稱其為創作。有人說,這樣的作品在國家大展中占據著統治地位,表明了書壇創作的力度和深度尚顯膚淺。在當今文化藝術市場繁榮、東西文化相互碰撞並相互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呼籲精品的創作便顯得尤為重要。
  B‘書家無代表作,製約著精品的產生。精品是超越一般作品質量意義上的產物,尤其是建立在一大批優秀書家代表作基礎上,經過反複篩選對比而湧現的高精尖作品。按照常理,似乎應當先有一批卓有成就的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