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1880--1942),俗姓李,名廣侯,字叔同、息霜,號漱筒、演音等,別署甚多。天津人。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民國時期,執教於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授音樂、美術。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從此精修佛教律宗。出版有《護生畫集》、《弘一法師遺墨》、《南山律宗傳承史》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字尚武。曾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建國後,曆任全國文聯主席、副總理兼文教委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等。出版有《青銅時代》、《十批判書》、《郭沫若全集》、《郭沫若墨跡選》等。
當我把本世紀這兩位文藝界巨子的名字寫在一起的時候忽然覺到了一種意義上的反差感,饒有興味:一位是由於種種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極人生之路具有“出世精神”的全能藝術家,後來成為了宗教界代表的李叔同;一位是始終熱情投身於火熱的鬥爭生活,在世紀的政治與文藝風雲中參與進取,具有“入世精神”的文藝界泰鬥,畢生積極奮鬥的郭沫若。作為全能的通才型yabo22官网
,他們各有著自己的學術與藝術造詣,他們各有著自己的絢爛與平淡,這裏隻能從他畢生熱愛的書法藝術方麵給以一種觀照,或也許能找到一點價值出來?
郭沫若先的早期墨跡不易見到了。但從他後來的大量墨跡與題匾題簽中我們不難發現其書法格的一致性,即使有變化也是比較微小的。典型的“郭書”風格,筆者任以舉世皆知的“宮博物院”題匾與《青銅時代》的自題經為代表。其書風傾向可概把為“奔放夭矯、雄奇變化”,具有表現上的自由感與隨機性,正與先生文學風格上的浪合主義精神——狂飆式相一致。李叔同先生的書法相對要複雜一些。但基本上可按四家前後劃分為兩段。
早年的“李叔同”也曾如郭沫若一各積極“入世”過,那時他意氣風發,熱情地投入於人生與藝術之中因而其時之書風也記錄著這勒心靈軌跡:飽滿、厚重、茂密、英挺,透露出一個禮讚人生不平於社會現實的熱血男兒的心態。
然而出家後的“弘一法師”由於心台上的劇變,作為“心”的書法藝術便也產生了相當深刻的變化:治空、平淡、恬逸、超脫,無複見此前的昂與英發感,一變而為對盟亞的超脫與對生命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