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書法的境遇與問題
時間:2000年十一月九日
地點:北京來德藝術中心
對話人:曾來德(文中簡稱曾)、北京大學中文係博士生導師王嶽川教授(文中簡稱王)、北京大學中文係博士生、碩士生、訪問學者約六十人。
王:今天,我們北京大學中文係的部分博士生碩士生和訪問學者有幸來到"來德藝術中心",共同探討先鋒藝術尤其是先鋒書法在當代的創新、困境與出路問題。中國的先鋒藝術家從一九七八年甚至更早就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八十年代受到廣泛的關注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九十年代在全球化浪潮中又遭遇到嚴重的危機與困惑。下麵,我們主要立足於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展開對先鋒藝術的討論。據我所知,來德是八十年代才開始研習書法的,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你的傳統包袱不太重,或進入傳統不太深呢?
曾:原諒我不謙虛,雖然我起步很晚,但起點很高。我很早就當兵,在軍校的專業是電訊工程。回到寧夏的部隊後,由於偶然拜訪了著名書法家胡公石先生,我開始接觸到書法藝術。胡先生是於右任的學生,對傳統草書有深厚的造詣。在胡先生門下,我花費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功研習傳統書法技藝,並部分地秉承了先生的傳統文化精神。
王:我很早就開始練習書法,但至今未敢說有新的麵目。也許我們太恪守經典,太善於模仿前人,將傳統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未能全力去創新。來德的成功在於逃離了千人一麵的僵化套路。第一次看到你的作品,我像被雷電擊中一般,十分震驚。我很想知道,你創新的根據是什麼?在進入傳統後,你的創新意識是源自你的生命力、悟性、還是教師的指點?
曾:我的教師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你老老實實寫到五六十就成了"。可以說胡先生是一位極具傳統藝術品格的書家,他並不鼓勵我去創新。我的創新是基於我對藝術的態度,包括對藝術規律的理解和對書法史的認識。首先,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四種品格,即"新、奇、險、絕"。不新難有藝術魅力,藝術家的任務就是發展、創造與超越;不奇引不起關注和爭議;不除就無法刺激人、打動人、感染人;不絕則太容易被模仿和複製。其次,我們梳理中國書法史時,可以發現一個本質問題:在修久的藝術史長河中,書法被蒙上了種種成見,其精神實質在某種程度上被遮蔽了。如果不以穿透性的眼光去審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