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個性——書法藝術的生命線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614]次

個性——書法藝術的生命線  
【 作 者】周仁良

  chán@①岩深壑,金輪皎月,華茂青鬆,萋萋苦草……個性,使大千世界、煌煌萬物是如此的鮮明與燦爛。在美侖美奐的書藝殿堂裏,英傑輩出,作品琳琅滿目,使之脫穎而出,引起世人矚目的仍是作品所表現出的震撼人心的個性特征:王羲之的雄強,顏真卿的敦厚,米芾的風神瀟散,徐渭的桀驁不順……個性,使曆代卓犖不群的書法家和他們的作品永遠活在彪炳千秋的史冊中。觀漫漫書藝長河,不妨可以說,個性是書法藝術生命的基質,是書法藝術創作的原動力。追求個性,表現個性,是書藝創作永恒追求的目的,是書法家一輩子孜孜不倦探索的精神內核。
  剖析曆代書法家書法創作的曆練之路,審視他們書法個性形成的艱難心跡,我們大致能描畫出書法家藝術個性形成的三大要素。
      一、求異:個性形成的原動力。
  大凡有成就的書法家在創作時,苦苦思索和追求的是如何有自家麵貌,如何別具一格。他們敏銳地感到因襲前人套路,“克隆”先輩製式,是成功者永遠的大忌。求異,成為書法家思維活動的主體,也是書法家藝術個性張揚的必由之路。在求異的旗幟號召下,才能促使本體去不懈追求,去標新立異,去創造老黑格爾強調的“這一個”的鮮活風格。被劉熙載讚為“力屈萬夫,韻高千古”的右軍書法,正是在不斷摒棄前人窠臼的基礎上力追自己作品的鮮明個性,才到達雄邁千古的境界。顏魯公從形式到內神絕不類王羲之,但他正是走過了學王——似王——棄王的途徑,才有了令人一瞥即不能忘的“顏”字麵孔。宋四大家同出一門,各立雄風,也正是個性使然。可見,正是書法家的求異思維推動了書法個性的形成。
  求異思維在促使本體不斷追求個性,張揚個性的同時,又拓展了本體的視野,在縱橫掃視中去發現標新立異的契機。既然要“求異”,就需要“見同”。“見同”有雙向思考:一是外拓,用曆史的眼光向上追索,用現實的眼光橫向掃描。在外拓的審視中去發現已有的作品的個性,已有的類的審美標識:二是內視,觀照自身所持審美標準和審美感覺,並隨時發現自己與外界在審美思考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隨時把自己在審美標準支配下的創作活動和作品擺放在比照的坐標中,去“見同”。通過這樣細致的,帶有強烈篩選情緒的“見同”活動,就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