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論儒釋道對蘇軾書論的影響
發表日期:2006-10-27 01:19: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343]次

摘要:蘇軾書法理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儒家文藝思想的反映,又體現了道家思想,還有禪宗意識的滲入,從而形成了“書如其人”、“蕭散簡遠”、“法無定法”等書論。蘇軾書論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儒;道;禪;蘇軾書論;文化底蘊

蘇軾書論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批評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蘇軾自身思想十分複雜,“其議論因事立說,不顧前後,類戰國的策士;其處世態度豁達,不甚熱中權勢,厭惡理學家的局促,得之於莊周;其剖析物理,間有妙詞,則得之於禪家(也有取於莊周);但其思想的核心,則為儒學的中庸。” [1]因此,他的書論包含了精深的哲理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本文擬對蘇軾書論進行一番考察,試圖闡釋儒道禪對其的影響。

儒學複興是唐宋文化的時代特色。從韓愈“發其機”,倡導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到歐陽修“揚其波”,主盟蓬勃發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兩人一脈相承,都意圖振興儒學,抵製佛老。而蘇軾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最終完成者。他在參加進士和應製科試時,都以儒家思想為本,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對佛老思想采取了排斥的態度。在《韓非論》中說:“昔國之衰,有老耽、莊周、列禦寇之徒,更為虛無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遊之說,紛紛顛倒,而卒歸無有。”因而他推崇韓愈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讚美歐陽修:“學推韓愈、孟子,以達於孔氏,著禮樂仁義之實,以合於大道”(《六一居士集序》)。蘇軾一生雖極其坎坷,於人生的道路上進行多方麵探索,但他始終沒有喪失對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的信仰。

在中國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終占據著主流地位。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士大夫的人格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具體說來,它對蘇軾的影響體現在:一、“仁”的思想。“仁”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境界和道德境界,孫子說“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孔子還強調以“仁”修身,“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蘇軾高度讚揚孔子以“仁義為本,教化為急”的思想,並對儒家經典《易》、《書》、《論語》進行悉心地注解和廣泛地傳播。二、“中和之美。”孔子將“中和”作為君子處世的總原則,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孔子雖沒有直接以“中和”論藝,但在讚美《關睢》時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