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書法
發表日期:2006-10-27 01:19: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179]次

與詩詞、繪畫並稱的書法,傳統上是為文人三絕之一,意即書法乃修身之道,俾使個人人格臻至完美。書法亦是自我表現的重要方式,借著書寫將本身再現於他人麵前。書法藝術一度是中國文人雅士的典型藝術表現,目前已有較廣大的群眾修習並欣賞之,足堪顯示當代中國近年來的社會變遷。

在全球世界秩序日益受西方媒體意象影響下,透過書法,中國文化認同、個人主觀意識以及聲音,得以持續展現,而書法之所以重獲青睞,部分應歸因於此。今日,數以萬計的人,不論老少或各個社會組織,為了其作品能在書法展中雀屏中選而奮門。一嶄新的現象因而崛起:為了公開展覽而專門創作的書法於焉誕生。這顯示出為符合特定對象或場合之需,選定特殊的書體及個人風格操筆書寫已不複見。書法曾經是重要的社交方式,鞏固了中國士大夫階層和諧的社會關係,不過當今研習書法的絕大動機,是為了獲得金錢的回饋及爭取一般大眾的認同。更確切的說,修習書法及收藏字帖,除了能彰顯其固有的社會地位與兼得風雅之名外,吾人頃正目睹其朝大眾化發展。近年來,為因應這項最悠久的藝術形式愈超自由及興趣日濃的現狀,為數不少的專司書法藝術教育機構及出版鵲起。 藉下文勾勒出二十世紀中國書法首要的諸項曆史發展,筆者意欲說明本藝術的現狀。誠如張義國(音譯)邇來觀察得悉,當代中國書法的潮流可依循以下兩個方向:
  1. 振興固有筆法與風格
  2. 所謂現代書法,即是引進前所未有並與傳統方法迥異的書寫要素

十九世紀晚期及二十世紀初期書法的發展,試圖振興既有的書法傳統,以回應著中國社會在與西方交會之後,所經曆觀劇化曆史事件、現代化的動力與轉變的結果。新近再興傳統技法及風格環繞著兩種運動為核心:碑學及帖學。帖學比一分類有其淵源,曆史上溯至晚清時代,例如碑銘家阮元(1764-1849)1849年的北碑南帖論。碑學運動的擁護者,包括趙之謙(1829-1884)、吳昌碩(1844-1927)、康有為(1858-1927)及於右任(1878-1964)等渠輩以重拾石古文,更生書法,這些石刻文分以篆書(如約西元前七七0年的石鼓文)、隸書(如山東曲阜孔廟的碑林史晨碑譯按:此係音譯,年代約為西元一六九年)及真書(如西元五О九年的摩崖鐫刻石門銘)等書體行。

舉例而言,在一八六九年問世的"書體集錦"裏,趙之謙結合隸書的方筆和行書的圓筆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