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法批評四題
發表日期:2006-10-27 01:19: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868]次

立場與選擇中國文字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語義的無確切性,詞義不清,內容滑動,概念模糊。
  藝術的審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我們觀賞一場戲劇,每一個人的欣賞角度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去品評、體味,這就形成了戲劇批評的差異。同樣,我們欣賞一件書法作品,觀者也會因作品的內容不同、章法不同、墨色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有他的理由,都可能是正確的,而且每一個人沒有權利要求別人的選擇同他的選擇一致。
  書法創作是一種心理活動,很難用數理的公式、定理去求證、推斷。欣賞者憑借自身的文化結構、研究方向、人生閱曆、文化底蘊、審美理想諸方麵因素觀照作品,從而產生出對作品的價值判斷。藝術的判斷是需要靈性的。暫不說書畫圈子以外的欣賞者對某一件作品的價值判斷如何,即使是資深學者、大儒,如果不親自操筆墨,去切實體味一件書法作品,而是信口開河,妄加評論,那就有可能生出些讓同道談笑的話資。人的知識和經驗製約著人的認識, “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對藝術評斷的理論注腳。

環境與責任
  現實的書法批評的價值判斷標準是極難做到一致的。因它不是數理公式的求證,也不是體育競技能用時間、高度、長度、速度等數理概念來最終確認。“書法批評是書法藝術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是一種批評,批評也同樣是一種創作。”(丁正《回應書法批評》)這並非說批評者可以因為書法藝術欣賞心理的模糊性特征可以指馬畫鹿,無所顧忌。由於利益的驅動,實利主義、勢利主義、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侵襲社會的各個層麵,造成文化藝術的市場化、商業化,批評活動也受到人際關係的左右,自然難以作出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書法批評家以服務性原則去討好書畫家,受其擺弄,成為書畫家的廣告商和吹鼓手,成為書畫家謀取利益最大化的同謀者。從而使書法批評少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了一些無原則、無立場的、庸俗的禮尚往來,使批評失缺了生命力、靈性和獨立存在的價值。
  批評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以批評家的嚴肅性和學術性為己任,“通過批評去逼近真理,從而給出較客觀的標準供人們擇優選擇” (祝斌《批評與準則》)。批評一旦失缺叮公正的立場,必將失去批評的獨立性的人格,是不利於書法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被批評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胸懷,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