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評價的尺度
發表日期:2006-10-27 01:19: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461]次

時下,在多種書法報刊上,常能讀到某些個人較大版麵的書法作品及其評論。但所刊出的作品,在我看來,遠未達到其評論所誇的高度。有的作品字失其形,更失其神,滿紙浮躁,遠悖於高雅,甚至可以視為塗鴉。

塗鴉之作並不可怕。一個人願意怎麼塗抹,是誰也阻擋不了的,除非你自己意識到這是一條死胡同。審美走向的多樣化在這個社會裏,真可以說,各種表現都登場亮相。可怕的是對這種塗鴉之作的吹捧,那種評價是在正導,還是誤導?尤其是一些老名家的所作的評介,更值得我們注意。我們要提出的問題是——究竟評介要不要掌握分寸?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誇而有節,飾而不誣。”可見,在很早的時候,無節製的吹捧之風已經盛行了。於是劉勰認為誇飾要講究分寸,誇飾不要以無為有,背離實情。至少,在評價、溢美的同時,稍稍把握一下分寸吧。

現在的書法評介一般有幾種,一種是阮嗣宗式的“言皆玄遠,未嚐臧否yabo22官网 ”。通篇不痛不癢,甚至不知所雲;一種是書評不論書。因為書品醜鄙,則論人品處世如何如何,顯示出一種評介策略;再一種就是無節製地溢美,把塗鴉之作奉為上品。這種做法,如果不是無知,就是有意為之。書法作品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存在,的確是避不開評介的,當它與凡俗的生活趣味結合起來時,就失去了理性,希望獲得褒揚、讚美,成為現實人生的一種需要。因此在一篇評介中,就作品給予適當鼓勵亦無不可,然而遠遠超出了度——無度,就走向反麵。

書法評介的可信,在於良好的趣味。良好的趣味在於對某些類型語言的嚴密把守——評介的語言是有許多分寸的,在運用的時候,的確要敬畏語言的某些禁忌、尺度。尤其是書法語言的抽象,要用文學語言來評說,就更不能放縱和任意。試想一想,一件空洞無物、了無餘味的書法作品,並非潛在著豐富的審美隨機性,卻被解釋得意味無窮,明顯就是悖離藝術評價的固有規律,害莫大焉。王力先生曾經解釋“讀應爾雅”。他說:“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讀應爾雅就是講解應該正確。”最近翻檢《詩經詞典》,正好讀到王力先生為該書作的序,王力先生就不是溢美之人,而是在序中不客氣地批評作者“羅列眾說,不分良莠,有些不可靠的解釋也收入。這樣做的結果是容易使好怪者有空子可鑽。”這樣剴切的文字,這樣真誠,對作者、讀者負責,在現在的評介裏,已成陳跡。

每一位評論者都有自己的見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