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硬筆書法論
發表日期:2006-10-27 01:1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34]次

硬筆書法論
  來源:人民網

  談起書法藝術,人們便自然思及軟筆——毛筆,《辭海》中“書法”這一條目的的注釋這樣寫道:“書法,中國的傳統藝術之一,指毛筆書寫的方法。”姑且不論藝術是否是一種方法,可足見毛筆之於書法確實關係重大。但是,中國文化演衍至今,書法藝術的內涵不斷豐富,已有了突破性的變化,表現書法藝術的殊榮已不獨屬軟筆,硬筆也曆史地擔負起這一職責,盡管至今仍有人否定硬筆書法,但我們要鄭重宣布,中國書法已完備為軟硬筆同現的藝術。

(一)

  上溯到遠古時代,“倉頡”在造字之初,用他那聰慧的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便把漢字的創造同山川物理,蟲魚鳥獸的形貌奇妙地聯係起來,從而暗合了藝術的法則,使漢字先天就具備了一種特質,即:大致上的方框結構和這種結構部件組合的無窮盡性,以及始終積澱其中又可隨機凸出的可供人審美觀照的象形、指事、會意等“動”因。不言而喻,四目的“倉頡”是先民的化身,其傳說隻不過是後人對先民們的一種崇揚而已。但我們從漢字的初創階段已可約略窺見:由於中華民族所處的地域而構成的共同心理、氣質,使我們古老的先民們在那一時代就萌發了原始的藝術情懷,並規定了漢文字大異於外文,隱含了能成為世界唯一的書法藝術的契機。而上述漢文字的特質便成了漢字之可為藝術的決定因素,隨之也暗自規定了書法藝術表現工具的多樣性。

(二)

  漢文字特質的有意味揭露,誠非易事。文字的起源,現至少可追溯到六千餘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而書法藝術的真正萌芽卻是三千餘年前的殷商後期,換言之,我們先人創造了半坡村陶文,不自覺播下了藝術的種子之後,這種子竟在冥冥中渡過了近三千年才真正萌芽,可見原始情懷的初萌到書法藝術,曆經了一個從下意識到有意識,由原始混沌的狀態緩緩演進而來的曆程。當然,我們的曆代先人確實聰穎不凡,一但這門藝術的種子發芽後,他們便再不忽視,而是殫精竭慮的栽培,最終使書法藝術由萌芽走向繁榮、昌盛,在古老東方的藝苑裏,開放出一朵朵動人心魄的鮮花,結出一顆顆碩大的果實。

  但是,十分可惜,我們的先人也受著時代的局限,難免沒有疏漏。隨著書法藝術的誕生,他們陶醉於自己偶然發明的軟筆——毛筆的奇妙功能,因而不自覺地形成了一種思維惰勢,即僅僅樂道於對毛筆質料的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