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保利藏金》銘文書法說略(叢文俊 彭礪誌)——書壇新論
發表日期:2006-06-30 22:37: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2112]次

《保利藏金》銘文書法說略 叢文俊 彭礪誌

純裝飾化文字(辛)

線條化文字(眉)

麵塊裝飾與線性組合(夷)

近年來,中國保利集團公司為搶救保護祖國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不惜重金大規模從海外購回流失文物,一大批孤品精品得以重歸故裏,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保利藏金》正、續二編〔1〕就薈萃了保利藝術博物館所購藏有關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主要精品,其中多數帶有銘文。這些金文不僅是研究先秦秦漢曆史和古文字的重要資料,也是探尋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源流難得的圖像文獻。由於它們多數為首次麵世,以前亦未見於其他著錄,書學界對其也缺乏應有的了解,在此我們從書法發展史角度對這些金文的書法意義加以介紹和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

大體來說,保利藏金的銘文書法有三方麵的特點:一是金文前後自成係統,從商周至西漢,全麵展現了青銅文明的興衰史,集中反映了金文由仿形發展至篆引最後至篆隸兼容狀態演變的全過程;二是藏金中王室與諸候作器平分秋色,鑄銘刻款錯金一應俱全,加之地域分布廣闊,書法風格表現得豐富多彩。三是銘文以商周時期的小品居多,長款銘文作器也占一定數量。著名者如戎生編鍾有154字銘文,字隨器形,堪稱金文榜書。而2002年新入駐該館被學者們稱譽為“金文之最”的(音遂)公,銘文也有98字,其書法美感較我們熟知的散盤銘文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統計,目前在海內外數萬件青銅器中,上百字的銘文也不過100多件,因此,這些銘文對於書法研習者來說,彌足珍貴。 金文最早見於商代中後期,與目前所知的甲骨文屬同期或略早。保利所藏亙的單字銘文,研究者認為是商中期或以前的作器。必須指出的是,金文相對於同一時期出現的甲骨契刻,是同一文字體係的兩種不同表現式樣,隻有正體和俗體的差異,而沒有書體上前後相承的父子關係。由於製作工藝的不同,多數銘文較甲骨文更真實地保存了毛筆書寫用筆的一些特點,書寫風格較為豐富。所以我們把商周金文與秦漢石刻的書法藝術價值相提並論,亦不為過。 保利所藏早期銘文,內容比較簡略,大多為族名、先公先王的廟號和人名,文字具有濃厚的圖形化裝飾意味。這一方麵反映了早期文字依類象形的特點,但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適應青銅器紋飾的裝飾性特點,極盡誇飾之能事,以體現獰厲之美和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樸素情感。所以,筆者在早年的先秦書法史研究中曾將彌漫於商周之際金文書法中這一裝飾化製作現象,稱之為“塗上宗教色彩的原始書法美”。

《保利藏金》收錄商代晚期的父庚方鼎,內壁銘文將族氏與記事分鑄二處,書寫性與裝飾感一目了然,這正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族名文字與記事性銘文二者不同的功用。 裝飾化與書寫性的美感表現不同,但二者相互影響,濟成厥美。裝飾化強調聚墨成形,裝飾為體,工藝為美,而線條化則要求變團塊體麵為線性筆劃,簡約流動,以體現自然書寫的揮運之理。保利藝術館收藏的早期鍾鼎銘文依裝飾與用筆的不同,表現為三種形態:

一是非線條塊麵裝飾的文字,如獸麵紋觚圈足內壁上鑄有一似“辛”字的陽文(圖1.1),字形用圓、方、角塊麵形體,幾乎不用任何線條,修飾頗為繁縟。此雖無關書法,但卻對金文用筆發生了一定影響。

二是線條化文字,如同是陽文族名的眉鼎(圖1.2),“眉”字完全用線條構成,宛轉流動,自由抒展,似乎是用國畫的線描手法繪出的眉毛和眼睛,準確地傳達了毛筆的書寫性特征,揭開了金文書法的輝煌篇章。但遺憾的是,在商周之際的金文中,線性用筆並不純粹,多數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和製作,所以,線性筆法與塊麵仿形的結合為本期最流行的第三種表現形式。這正如夷觚上的族名(圖1.3),在粗細勻一線條中還雜有圓形與三角形的填實用筆。 金文書體的演進和風格的變化,是伴隨著線條化的曆程,在毛筆書寫感的一步步強化和積澱之下,“質之代興,妍因俗易”,最後才完成了其功能性的轉變。銘文作為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先用筆翻寫在坯範上,後再經過若幹特殊的工藝手段顯現在器身上,因此,書寫性是金文藝術發展的原動力,有意味的線條當為其藝術表現的主要形式。保利藏器銘文朝代前後銜接緊密,我們正可以藉此來集中考察金文筆法與線條的變遷,尋繹金文筆法演變成熟的蹤跡。 藏器銘文所見早期筆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形如棗核,尖銳中豐。這在前舉眉鼎銘文中已初見端倪,是當時毛筆彈性的自然流露。中肥而首尾出鋒的用筆在實際應用中經常表現為二種變化形式:一種是頭粗尾細呈紡綞狀,一種是前細後粗並略帶波磔的捺筆,此外還有一種肥肚狀橫畫飾筆。〔2〕以上三種形式在商周之際的金文中頗為常見。如周初簋中(圖2.1.1),起筆收筆處幾乎都采用露鋒尖入平出,其中“父乙”二字筆畫渾厚,中間肥粗首尾出尖,形成自然的紡綞狀。在皇鼎中(圖2.1.2),“彝”字左右收筆兼有波磔之勢,“皇” 末筆呈肥肚飾筆的用筆特征。這種中間肥碩而首尾出鋒的用筆融合了書寫與裝飾雙重功效,也是當時毛筆彈性在書寫中的真實流露。在洛陽出土的西周早期簋底墨書“白懋父”中就有這種用筆(圖2.1.3)。 早期銘文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起止不露鋒芒,藏鋒蓄勢,有類玉的圓渾之體。如侯尊(圖2.2.2),三字用筆中鋒緊裹,圓轉內斂,線條粗壯勻一,為西周中期後所流行玉箸體的濫觴。這種筆畫粗細勻一的用筆在洛陽戈題銘墨書“叔父”也有所體現(圖2.2.1),它比尖鋒肥腹的筆法甚至還出現得早,但在西周中期以前並不純粹。兩種用筆在早期銘文當中常交織在一起,如父庚方鼎就同時具有這兩種筆法特點(圖2.2.3)。 如前所述,早期銘文中,裝飾性和書寫感二者相輔相成。在虔敬心理驅動下,誇飾刻畫經常闌入用筆,如子觚銘文(圖2.3.1),人名“子”二字,通體被修描得豐腴齊整,隻是收筆處漸細尖收流露出用筆的痕跡。應該說,早期修描工藝和填實化體麵的用筆特征質重力厚,和同期質樸、雄渾和奇古的藝術風格互為表裏。 修飾化用筆不僅在商周之際金文中普遍存在,且不絕如縷,一直延續至西周中期甚至更遠。它從帶有宗教化情結的觀念轉化為真正具有書法審美意義團塊形式的用筆,改變了單一的篆引化對用筆和結體的束縛,至今還是一些篆書書家創新所用的筆法之一。在保利新藏西周中期之(音遂)公銘文中,“天”字就還存有早期的塊麵筆法。 當然,裝飾化對金文的影響不止乎用筆,還滲透在整體章法之中。在伯卣中(2.3.2),銘文之外,圍飾以“亞”字形邊欄,強化上下之間的貫氣,加之雙行排列,酷似後世的對聯形製。這一章法上的裝飾在商周之際的其他形器上也能見到。東周時期,錯金銀工藝流行,鑄刻銘文經過錯金銀裝飾,曆經二千餘年後仍煥然一新。如保利藏戰國時期的音律銘文劍,即是錯金工藝。不過,該項工藝隻影響金文的肌理,不對書體的產生影響。

金文線條化在成熟之前要克服來自兩方麵的阻力:

一是要掙脫塊麵仿形用筆對書寫性的破壞。把以前的塊麵改造成新型的線結構,這一變化在金文初期就已開始。如西周早期的仲卣銘銘文中(圖3.1),“阝” 部件,麵線兩寫。在木羊簋甲乙二拓片中,同一部件二者書寫就完全不同,乙器用塊麵,而甲器則將塊麵改寫為圓轉封閉性線條(圖3.2)。這種用線條改造塊麵是金文線條化必由之路。

二是要規範仿形線條所造成的結體上的自由化。初期金文與甲骨文一樣,多數字有數種甚至數十種寫法,仿形線條平麵排列位置的不同也給整體性章法帶來影響,大小錯雜排列差異輒至數倍,這種仿形線在西周中期也還繼續存在。如弦紋垂腹鼎(圖4.1),器內銘文2行5字,從右向左縱向排為二列,首尾二字為求窮形盡象,分別所占空間幾與其他三字相埒,加之轉折方硬,從用筆到結體,明顯受到甲骨文的影響。還有仲卣銘文(圖3.1),其中“彝”字結體極盡誇張。這種看似生動而實則坐實的文字,在今天看來,其大小對比雖然也體現了古人原始書寫美感,但隨體詰屈在一定意義上消解了筆順之間的關聯秩序,與“以趣約易”書寫性簡化原理格格不入,不能代表西周金文的主流。

當書寫化線條從指示性向符號性轉化的同時,金文線條的質感量感的提升自然要求結體的規範化。在西周中期以後,當禮器脫去神秘的外衣,銘文成為關注的對象時,篆引化法則是人們共同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 篆書線條,孫過庭《書譜》曾概括為“婉而通”,即要求勻稱圓轉遒美,結連貫通。筆者曾從書體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將大篆的本質特征歸之為“篆引”,〔3〕已為書學界所廣泛接受。在我看來,“篆”代表縈繞疊和屈曲圓轉的特征,包括線條的曲直、粗細、長短及排列組合;“引”代表書寫上的轉引仿形、中含內斂、力氣長之類的用筆。金文篆書在“篆引”動力之下,大致經曆了由麵仿形到線仿形最後定格為具有婉而通線條的篆書。一般說來,筆劃粗細均勻在周初銘文偶能見到,如周初的從簋(圖5),通篇線條勻稱,沒有同期多數銘文的塊麵和仿形用筆,它雖然代表了金文字體的發展趨勢,但其質感與後期的玉篆引的用筆特征還並不完全等同。〔4〕後者是隨著銘文內容日益增多、字形漸趨固定之後,在西周中期後金文中才大放光彩的。 西周中期的銘文,文字常排列成整齊的方陣形,這表明書作者的章法意識已經覺醒。用筆上,基本脫去了塊麵筆法,克服了仿形線條對結體規範的破壞,起收筆處的提按動作消失,前期和甲骨相類的直線圭角也被盤紆圓轉所代替。起迄藏鋒的筆法雖有些單一,但線條化的質感程度無疑有所提高。如本期的有蓋叔豐簋,其乙簋器銘(圖6.1),雖大小不一,但書寫自如,布局上趨於勻整統一;而甲簋銘文(圖6.2),字形整飭,線條愈加圓潤,字距行距益為勻整。保利藏器中還有一件同人所作銘文大致相同的無蓋叔豐簋(圖6.3),整體章法的組合似不甚連貫,但單個字的線條卻中含內斂,力氣長。

在保利所藏所有青銅器銘文中,有被專家稱為“金文之最”的(音遂)公(圖7),它鑄有98字的長篇銘文,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最早的關於“大禹治水”的文獻記錄。〔5〕這件公上的銘文與以往所發現的紀名、紀事類青銅銘文體例、格式截然不同,卻與現存的《尚書》等古代文獻十分接近。所以,重文字數少,絕對字數多。從書法風格來看,與散盤銘文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筆畫短促曲美,字形欹側錯落,比散盤銘文稍顯鬆馳的結體要凝煉緊湊。開篇首行前幾字,字形偏小,略顯拘謹,愈往後愈顯得輕鬆自由,銘文末尾一行因字數少,有意大字書寫並拉開距離,可謂匠心獨運。 “王作左守鼎”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周王自作祭祀鼎,銘文“王作彝左守” (圖8.1),清楚地交待了這是周王製作的祭祀用的寶器,屬最高級別的禮器。此鼎的時代研究者定為夷王時期,為西周中期偏晚。王氏作薑簋(圖8.2),是周王為後妃作器,年代屬夷王、厲王之際,可見,二器的時代基本相同。在書風上,前者結體比後者整飭,後者用筆較前者渾樸。二銘文排列整齊,間距疏朗,形體狹長一如熟知的毛公鼎。左守鼎中 “王”之“丨”劃,“守”的“宀”頭,下部線條端直拉長,其篆引化特征已肇秦世小篆書的前聲,體現了禮樂製度之下的秩序感,與意涉魂奇的商周風格絕不相類。 周王作器是王室作器銘文的代表,多廟堂之氣,它是當時書法的正體。從書寫者的身份來看,《禮記?曲禮》有“史載筆”之說,據《周禮?春官宗伯》“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外令”,“掌達書名於四方”。其他如大史、小史等職掌均與文書有關。所以,王國維認為“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6〕目前所見金文中,史官銘文材料多達一百十餘條,〔7〕這些不同名稱的史職可能就是這些金文的主要書寫者群體,即後世所稱的書法家。以周王室作器為標尺,去對照同期其他銘文,便會發現銘文書法也有王室與諸侯、京畿與周邊書風的差異。 應國,為地處今平頂山一帶周代諸候國,傳世銅器較多,僅保利就藏有五六件之多。恭王時期,曾對該侯國見工進行賞賜,館存的見工簋、見工鍾銘文(圖9.1~9.2)記錄了此事。二器文字規範,結體平正,用筆圓融,線條平直硬朗,體現了書寫者嚴守法度的心態。應侯盤(圖9.3),起止處多呈鈍鋒,線條飽滿勻稱,風格雍容典雅,較周王器有過之而無不及。金文書風這種上下趨同現象,和西周諸侯國的構成直接有關。西周分封諸侯國,統治者多來自王朝,諸侯之史自然也會因襲周室之史書寫金文的一些基本筆法。

一般來說,同一家族數代連續作器中,銘文書寫有相對穩定的傳承係統。前舉木羊簋,器主木羊與我們熟知西周微氏牆盤屬於同族,所祀父乙,為昭王朝代的第三世(牆盤為第六世)。其銘文書風與這一時期所出的其他形器如豐爵、析如出一轍,如“羊”字寫法均為中間一橫,下作三角形。但應國所出的簋(圖9.4),其書風似與同期其他銘文有所不同。文字奇古,行氣左右搖擺,每行首末嚴重高低錯落。從內容上講,此簋記述了周王來衛國的姑城,他沒有忘記應國的公室,讚美並賜給朋貝馬匹,為此作簋祭祀其祖先。顯然,這是公室主人(見工之父)在稱侯之前所作,根據器主不同的級別由不同的人所書寫的習慣,該銘文的書寫者可能為卿大夫之史,與應國侯器出於不同的書者之手。 立免形典尊(圖10),記錄了王命小臣豐賞賜給名叫典的人(正弓用的器具)。結體草率縱逸,大小錯落有致,小臣在西周“掌王之小命”,此銘文或出自小臣筆下,亦未可知。 有蓋氏簋(圖11),蓋器銘文書寫均左起右行,一改西周書寫之製。用筆纖細,一如甲骨契刻。字形狹長,為取縱勢,有的字如“糸”旁,回環多至四次。此當或為與商朝有關係的地方性銘文書寫風格的延續。 戎生編鍾(圖12),在保利藏器中銘文最長,字形最大,字數也最多。

內容上看,其時代不出懿王至厲王之間,從風格上來看,有明顯的晉國地域特征。文字之間大小錯落,上下多取縱勢,結體自由,左右騰挪。從字形上看,多有不同於西周中後期金文的簡率寫法,與東周時期銘文書體有相似之處,體現了作者有意創新的意識。所以,有學者認為“撰作、書寫戎生的人,大概具有不為傳統所束縛的特點,所以在文章和字形兩方麵都采用了一些當時一般撰寫銅器銘文的人所不用的較新的寫法。”〔8〕 保利所藏西周中後期青銅銘文中,有不少為同一人所作,器形不同,但銘文完全或基本相同。此雖為一人一時所寫,但極少有完全相同的字形和章法。前引保利所藏的二套叔豐簋,四處銘文無一有完全相同者。白敢(qi)一對(圖13.1.1~13.1.2),蓋器四處銘文亦各有特點。

總體來看,蓋銘容與徘徊,疏密有致,而器銘則各盡其勢,疏可走馬,密不容針。虎叔作姒簋(圖13.2),器銘相較於蓋銘文字,多數為反書,金文的“正反無別”被書者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受製作工藝或布局空間所致差異,雖非書寫者有意識的追求,但還是掩飾不住書寫者創造的天性。 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書法,風格呈多元化的局麵。這既有因諸候異政所帶來的時代風氣的變化,也有因南北地域差別形成的風格差異,更有因為寫刻的工藝不同而造成的書體的不同。 益餘敦(圖14),為春秋中晚期作品,是以邵穆公的遠孫益餘和他的妻子陳叔媯二人名義所製。除字形的時代差別之外,用筆上對以西周時期的金文玉箸線條的美感特征有所破壞,線條已沒有西周金文書法的渾穆厚重,但卻纖而不弱,瘦而不枯,加之章法上鬆下密,前密後疏的變化,更顯得搖曳多姿。 如果說鑄銘線條圓渾凝練,那麼,刻銘則筆鋒清晰,寫味十足。春秋時的工(wP)大(zP)矢與戰國鈹二兵器銘文(圖15~16),一鑄一刻,前者筆畫粗細勻一,多直線條,明顯是用筆將就書體;後者因勢出體,變方折為弧曲,釘頭鼠尾,起迄曆曆,筆勢與體勢圓融一貫,與包山漢簡相似。

來源:書法雜誌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