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硬筆書法教學 ● 丁幸生 常少陽 唐國生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硬筆書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不斷向前發展,硬筆書法教育也隨之而產生。但是,由於沒有統一的全國硬筆書法教學大綱,加之各地區文化底蘊和文化發展的不同,教師本人的硬筆書法水平高低和對硬筆書法的理解不同,各地區乃至每個教師的硬筆書法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導致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樣。本文試圖以硬筆書法的藝術化發展為目的,而對硬筆書法教學進行探討,旨在拋磚引玉,以促進我國硬筆書法教育事業的發展。一己之見,局限難免,懇請諸方家以正之。 首先,硬筆書法教育需要高素質的硬筆書法教師隊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名合格的硬筆書法教師首先應當是一名品德高尚的人,隻有這樣,他才會有道可傳。書法在我國古代稱為書學,是一門獨立的學問,但它卻涉及幾乎所有文科的知識,並與美術、音樂等姊妹藝術有著密切的聯係,這就要求一名書法教師要有多方麵的知識修養。就書法本身而言,單單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遠遠不夠的,它要求書法教師對書法發展史、書法美學、書法創作、書法欣賞、文字學等等,都應有很高的水平,否則便會傳之無道。如果每一名硬筆書法教師都能做到有道可傳,傳之有道,那麼,我國的硬筆書法教育會發展得更加迅速。 第二.教學安排要合理。 當前,硬筆書法教學的主要方式為業餘教學,主要的教學對象為中小學生,尤以小學生居多。因為小學生年齡偏低,對書法又不了解,領悟能力也不很強,因此,不適宜開始就臨古代碑帖,而應使用適合初學入門的基礎教材,初級教材可以因地區而異,既可選擇適合本地區教學的某一硬筆書法名家編著的教材也可使用自己編著的教材。待學生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則要輔導學生臨習古代碑帖。在書體的安排上,則要先學楷書或隸書,再學行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開設篆書或草書等課程。 在教學進度上,要有計劃地安排敦程,應設立基礎班,臨帖班、提高班等等,每班的學習時間為一年左右。 基礎班主要以楷書的基本技法、常見的結體規則等為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掌握這些技法和結體規則並運用它們進行有目的的硬筆楷書訓練。臨帖班可分為楷書班、隸書班和行書班等,每人選定一種書體進行係統臨習,注重風格繼承訓練,要做到既能人帖又能出帖。提高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定多種書體進行廣博練習,打破單一練習的局限,提高學生的欣賞和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見識和修養,使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加深對書法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成績。 第三.技法練習要精到。 任何藝術種類,都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表達形式,硬筆書法也是一樣的.它通過硬筆來寫出具有不同質感的豐富多變的點畫線條及它們的空間分布來表述自己的語言。關於筆法與結構曆來都非常重視,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順便有“書法以用筆為上,結構亦須用工”的著名論述,啟功先生更有“用筆何如結字難的詩句”。就書法本身而言,隻有藝術效果之分,沒有工具之別。在工具的使用上,硬筆同毛筆有很多共同點,隻要充分地利用硬筆的屬性並加上一定的技巧,自會寫出豐富多變的富有質感的點畫線條.創作出精美的硬筆書法作品。 硬筆書法的筆法主要體現在提按、徐疾、轉折、藏露、停頓等方麵。提與按是指運筆的力度而言,筆畫的粗細變化全賴此法。有人說硬筆書法的線條沒有粗細變化,這是不正確的。毛筆的使用靠運腕帶動運指,而硬筆的使用則需運指帶動運腕,如果以使用毛筆的方法去使用硬筆,自然寫不出富有粗細變化的線條。因此,要教會學生運用手指去使用硬筆。徐與疾指行筆速度而言,即指行筆的節奏。快慢運動相結合的節奏,存在於一切書法藝術之中。這種快慢,不是絕對的靜止的固態平衡.而是一種相對變化的動態韻律。對於初學者來說.行筆應適當慢些,穩些,以便於體現筆畫的沉著有力,將筆畫技巧交待得清楚明白。轉與折是指在改變行筆方向時為求得不同藝術效果而使用的運筆方法,轉以成圓折可成方,方筆雄強險峻。圓筆秀雅古淡,硬筆書法的險峻與秀雅,渾厚與輕靈等,都在轉折方圓變化之中。停頓和藏露等也是硬筆書法的重要筆法,隻有細致精到地進行這些筆法教學,學生才能掌握這些筆法,才能讓他們運用這些筆法去創作精美的硬筆書法作品。 第四.結體規則教學要詳盡。 就書法而言,不僅有楷、行、隸、篆等書體上的區別,每種書體之中.也有各種風格和表現上的區別,但不管怎樣寫,漢字的結體都是有規律可尋的,它是書法各體的共性,嚴格意義上的書體隻有正書和行草書之分,因此,在進行正書(楷、隸、篆)教學時,要注重正書的結體規則,在進行行草書教學時,要注重行草書的結體規則。尤其是楷書基礎班,更要注重結體規則練習。如橫平豎直,突出主筆,把握中線,疏密勻稱,偏旁容讓,收 放得當,虛實相應,筆勢連貫等等。並對每種規則都要進行詳細的講解,比如,在講解橫平豎直時,不單單讓學生領會橫平豎直是什麼概念,還要讓學生掌握各種情況下橫和豎的應用,這樣,不管字中出現幾個橫還是幾個豎.學生都會處理得很好。在講解同中求變這個規則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同筆畫的各種不同寫法,相同字的不同寫法,還要詳細地舉例說明筆畫和各種變化都源於筆法和形狀,字形的各種變化都離不開重心平穩這個根本原則,這樣不僅可使學生掌握變化的竅門,又不致於使學生一知半解,盲目求變,變而不通。 第五.臨帖指導要科學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它貫穿於書法練習者的一生。因此,輔導學生臨帖時.指導方法一定要科學,否則,便不是指導而是“指倒”了。這種科學性體現在咀下兩方麵: 人與帖,要性情相投。臨帖伊始,一定要引導學生,幫助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喜歡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都願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練習書法也是這樣,隻有性情相近,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臨習起來才會上手快,把握得準,不枯燥,有勁頭,如果選帖不當,臨書如同嚼蠟,無味而叉難咽.則不能激勵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難l臨好這種字帖,更談不上鑽研與創新了。 臨帖指導要詳細準確。任何一種碑帖,都是由人書寫的,不論是在結構還是筆法方麵,都有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它不僅包涵著書寫者的學養、功力、技祛、藝術主張和情感,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書寫時的環境和心情等,也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指導學生臨帖前,要把碑帖的作者、當時的曆史條件和環境、碑帖的藝術風格及特點、臨帖時的難點和重點、碑帖的內容、碑帖中的繁體異體字等,都要盡可能地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心裏有數。在筆法的教學上要尤為詳盡。字形好比一個人的長相,不論魁武還是瘦弱的都容 易描繪.而筆法則好比一個人的精神和氣質,是內在的因素,隻有把握了精神和氣質.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該種字帖。臨帖是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去臨習,對碑帖的共性和個性都要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體會和表現碑帖的特征和意境,並以此為根據進行有目的的外延練習,幫助學生盡快地人帖,並不斷地進行嚐試性的習作練習,使學生既能入帖又能出帖,不為碑帖所囿。 第六.欣賞教學要重視 欣賞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學生的繼承與創作。欣賞的過程不僅儀是感觀的藝術享受過程,更應該是借鑒與學習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逐步地引導學生進行欣賞練習,既要欣賞優秀的古代碑帖,又要欣賞當代的硬筆書法精品,既要欣賞同學的書法習作,又要審視自己的書法習作,對書法的章法、結構、筆法、風格等進行剖析,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真正地提高學生對書法藝術的繼承與發展能力,為他們日後進行硬筆書法研究和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七,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每個從事硬筆書法教育的人都知道,書法練習是一個在單調的正確的循環往複的書寫過程中得到不斷提高的思維與技能訓練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如果采取過於簡單的教學方法,則很難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而講幾個古人刻苦讀書,如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羲之吃墨、王獻之用十八缸水等故事,也不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硬筆書法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而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書法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下方法都可以一試。 書法技法教學與書法欣賞、書法簡史、書法美學等書法理論等相結合。經驗證明,寫累了去聽是一種休息,聽累了去看也是一種休息.但這樣的休息卻有利於接收信息。因此要寫、聽、看、想相結合,使學生感到上課不累。學生一旦掌握了與書法相關的知識又會反作用於書法練習,對學生的書法練習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利用姊妹藝術,陶冶學生的情操。書法與美術、音樂、舞蹈、朗誦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書法練習的本身又離不開寫字,在我國的文學寶庫中,詩詞歌賦、散文傳記等美不勝收,因此在書法教學時,要借助各種姊妹藝術和文學等,幫助學生加深對書法的抽象的線條的理解,感受書法的魅力。 加強習作練習,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可從基礎班教學開始,定期地布置作業.增加一幅作業的書寫數量和擴大書寫範圍,既可鍛煉學生對書寫風格的把握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章法布局的控製能力。每當學生獨自完成一幅滿意的作業時,都會激發他們對書法的熱愛。 課堂評改作業。在課堂上公開講評作業,將不規範的寫法和普遍存在的錯誤列出來,讓學生自己評改,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 互評作業:可組織學生互相評改作業,每一個人完成自己的作業後都很難集中精力修改自己的作業,可組織學生互評.效果非常不錯。 此外,還可定期舉行考試,可以兼練毛筆書法,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參觀展覽和組織比賽等等,都可有效地活躍硬筆書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硬筆書法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視。而書法藝術本身,又要求豐富多彩.要力避千人一麵的不良局麵,因此在硬筆節法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在傳統書法的海洋裏邀遊,在對傳統的繼承之中求發展。新時期的建設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創造型人才,硬筆書法事業的發展更離不開德才兼備的創造型人才,因而,硬筆書法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我們願意與各位硬筆書法教育者一道共同探討硬筆書法教學,不斷地創新硬筆書法教學。 該文獲第四屆中國鋼筆書法理論研討會一等獎 原文發表於《中國鋼筆書法》雜誌2003年第12期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