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對當代硬筆書法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發表日期:2006-06-30 22:25: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592]次

對當代硬筆書法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 謝春華 硬筆書法以其使用工具的便捷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作為中國書壇上的後起之秀而不斷發展.因其廣泛的實用性而被大眾所喜好,也逐漸被當代書壇所認同。然而.就是這樣一種被稱之為“硬筆書法”的藝術,在經曆了短暫的二十多年後.由於當今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衝擊,並非象以前那樣風風火火地大踏步前進,而是漸漸受到人們的冷落,圈子越來越窄。作為一名曾熱衷於硬筆書法創作的書法專業學子.筆者追憶往昔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又恰逢硬筆書法濫觴之時,求師習字,好不快哉!盡興所至,有感而發,於是便有了對硬筆書法的如下思考: 一、曾經輝煌一時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硬筆書法熱。 1、各種硬筆字帖的出版此起彼伏。 記得1987年我上初中時,父親不知在哪弄到一本龐中華先生的鋼筆字帖,當時覺得字體端莊.規範工穩。這本字帖幾乎從頭到尾都為龐中華先生手書,包括一些印刷體的字、阿拉伯數字、拚音字母、數學解題、詩文抄錄等,感覺特別實用.也很容易上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市場上見到鋼筆、鉛筆、圓珠筆字帖就越來越多,內容有小學課文、詩詞歌賦及其它諸如《三字經》、《聲律啟蒙》、《常用字字典》等。各種大大小小版式的字帖成為書店的一道亮麗風景,每一節假日,這些攤位前總是擠滿了男女老小的顧客,該狀況一直延續到1997年,我當時還買到過席殊先生編寫的《泰戈爾詩選鋼筆字帖》。但到2002年,我再去省城最大的書店找尋席殊先生的硬筆書法字帖時,怎麼也找不到。硬筆字帖的專櫃已被大量的毛筆碑帖占去了大半,僅有的一些硬筆字帖也多是價格昂貴的鋼筆書法矯正板係列新品種,購者無幾。 自1980年以來,在各類字帖大量出版的同時,有關報刊也發行了,如杭州的《中國鋼筆書法》、上海的《寫字》雜誌等,這對普及硬筆書法教育,推進硬筆書法創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各類字帖出版物的有力補充,是對廣大硬筆書法愛好者的學術指導。 2、各類硬筆書法培訓應運而生。 1990年秋我考人一所中專學習,當時學校裏有一位老師熱衷於硬筆書法創作,並積極組織學生舉辦硬筆書法培訓班,每次上課,階梯教室裏都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人。大家開始熟悉任平,崇拜沈鴻根,了解李洪川.就象現在的歌迷愛歌星、“老鼠愛大米”一樣.追慕得五體投地。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為有老師指導,又能很便宜地買到每位硬筆書法名家的字帖,書寫工具也簡單隨意,鋼筆、圓珠筆、竹筆、粉筆均可。 除了學校小學範圍的培訓外,社會上更是多.如湖北的李洪川、李澤川等兄弟三人,在武漢創辦“李氏三川鋼筆書院”,通過函甬授、麵授等形式麵向全國各地招生,規模空前,影響頗大。還有諸如以《中國鋼筆書法》、《寫字》等雜誌社舉辦的硬筆書法初級、中級、高級班甚至名家班刊授,層次多樣,教學靈活。筆者也曾報名參加過中國鋼筆書法雜誌社刊授中心的名師班,每人可選擇一位名師指導。在該中心推出的眾多硬筆書法名家中,我死心踏地就認準任平老師,使得當時的中心主任邱陶陶專門打電話給我說明情況,告之任平老師已就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係副主任,很忙,問我是否換其他老師,並熱情地告知了任老師家裏的電話號碼,讓我自己與他單獨聯係。那時我鬥膽與任老師進行了聯絡,他很謙和,也很實在,終因事務太忙而婉言推托。2004年春,我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學習,當任平老師給我們上《古文字學》課程時,我才知道他已是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了。回想當年.竊自而樂! 可見當年各類硬筆書法培訓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一大批硬筆書法愛好者的學習,使部分學子最終走上了書法專業的道路,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二、二十世紀以來受電腦衝擊下的硬筆書法格局。 1、電腦打字開始代替手寫功能。 從2000年以來,電腦的普及越來越明顯,單位提倡“無紙化辦公”,即充分利用電子郵件、因特網等方式搜集、發送圖文資料;用電腦鍵盤取代鋼筆、圓珠筆等硬筆:工具;以激光、數碼打印機代替手寫過程。這種高速度、高質量的效率,的確使硬筆的使用率大打折扣。五筆字型輸人法能使一名專業打字員每分鍾打一百餘字,打印出來的字體是各種規範的印刷體,包括正楷、行草、篆隸等書體,還可根據工作需要隨時刪改,字體按需要變換,排版因時而異,能設定顏色,變換粗細,製作各種裝飾效果。電腦打字的這些功能,即使一位一流的硬筆書法家都不可能一分鍾寫出一百個正楷或仿宋字,至於附加設色、粗細、傾斜、字體變換等功能就更是望塵莫及、天方夜譚了。一份電子郵件隻需幾分鍾即可發送成功,而如果采取硬筆書法手寫,然後通過郵局寄信息資料,這兩種方式就無法用多少倍數的懸殊來衡量了。 不容置辯,在數字化、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電腦的優勢是不可阻擋的,是大眾所樂於接受的,人們也不必再去為寫得一手糟糕的字而發愁,相反的是一個一流的硬筆書法家不會電腦,不會打字,人們反倒要笑話,批評他跟不上時代,老古董一個。 2、硬筆書法的陣營悄然萎縮。 由於硬筆書法的實用範疇減小直接影響到硬筆書法陣營的縮小,這是一種必然。就象最開始毛筆書法退出實用舞台一樣,它已經失去了在實用中的某些優勢。原先的一批硬筆書法群,創作水平高的,可能幹脆涉足毛筆書法的領域,因為毛筆書法必竟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傳承,有著深遠的藝術價值和魅力,這比硬筆書法無論從理論建樹,還是創作實踐方麵都更有前途與希望。原先熱衷於硬筆書法的還有另一批人,則是處於初、中級階段的那部分群體.他們學習的目的不是創作,而是純粹為實用,為工作、學習的需要,但如今有電腦幫忙,何必再去吃苦頭練字呢? 除去以上的兩大批人外,再剩下的可能僅存一小部分硬筆書法執著追求者,他們埋頭創作,致力於硬筆書法理論的構築,尋求機遇與楔機,為硬筆書法事業尋求新的出路。陣營的縮小,最直觀地還反映在硬筆書法社酬組織的悄然解散或崩潰,這也是社會大環境變異的必然。 三、關於硬筆書法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 1、發揮群眾優勢,最大限度地守住其實用功能的底線,最大限度地挖掘硬筆書法的文化價值。 舊的事物必將被新事物所代替,這是曆史的必然。作為硬筆書法發展到今天的尷尬局麵,這也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不可扭轉的。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再去為硬筆書法的地位而奮力激爭呢?我們應該考慮在新形勢下硬筆書法賴以生存的文化價值在哪裏? 盡管硬筆書法手寫已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但群眾手中還是離不r鋼筆、圓珠筆等,因為沒有這些他們必定還是不方便。起草文稿、勾畫草圖、上班簽到、合同署名、學習筆記……丁作、學習、生活中的諸多環節都少不了鋼筆,盡管它不重要,但到關鍵時候少了它就不行!這就是鋼筆的價值體現。我們要發揮其工具上仍普遍運用的優勢,守住其實用性的底線,不斷發掘一些新的硬筆書法的文化價值。如運用得最多的簽名,寫自己的名字,這是每個人都要寫的吧!還有廣大的中小學生,硬筆書法的學習仍在全麵展開。那麼我們就可以充分發揮硬筆書法的優勢,將藝術性融人到實用書寫中去,使簽名字體存造型上、形式上富有創意,產生藝術美,能給人以精神享受,這難道不是硬筆書法的文化價值體現嗎?我們將硬筆書法對點畫、對結構的嚴格要求與規範書寫自始至終貫穿於中、小學師生“三筆字”(即鋼筆、粉筆、毛筆字)普及教育中,這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基本功能訓練過程,而是直接町以影響到一代人的文化素質問題,這難道不也是硬筆書法的文化價值體現嗎? 2、順應曆史潮流,逐漸由實用型向藝術型轉軌。 進而向精英藝術、精英文化發展。硬筆書法應是一個大的概念,筆者以為應該包含硬筆實用性書寫與硬筆書法藝術兩個範疇。二十年來,硬筆書法界也常為此而爭論不休,有的死咬住“寫字”與“書法”概念不放,從定義上,從範圍上比較。竊以為概念的界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先要明白硬筆書法產生的曆史背景,所產生的緣由;為什麼它可以從毛筆書法的大範圍內分支出來?這正在於它的便捷性與實用性,而它的實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寫字”。同時硬筆書法的發展史,也是最先從實用性的“寫字”中逐漸豐富起來,藝術化起來,以至後來才提出“硬筆書法”、“硬筆書法藝術”的概念。所以,將其劃分為兩個範疇,兩個階段,筆者認為有其可行性。 在當今硬筆實用性相對削弱的新形勢下,如何給自己定位.如何順應時代潮流,這就取決於硬筆書法觀念的變革,即南實用型向純藝術型轉軌,就象美術大學科中的實用美術(如環境設計、平麵設計)與純藝術(如雕塑、繪畫)的分離。既然大眾對硬筆書法的實用性需求縮小,那麼我們索性發揮其藝術性的一麵,充分關注有誌於從事硬筆書法創作的人才,推出一批能反映時代氣息的硬筆書法新人新作,並不斷調整思路,使硬筆書法跟毛筆書法一樣.逐步向純藝術、向精英文化發展。 3、確立以毛筆書法為依托的藝術觀念.從數千年以來中國傳統的古碑帖中汲取養分,利用工具的特殊性而發揮其自身價值。 毛筆書法是中國數千年積澱下來的曆史文化瑰寶,長期以來湧現出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等一大批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遺留下大量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作為短短發展才二十餘年的硬筆書法.既沒有豐厚的學術根基,又缺乏文化大背景的支撐,就象無娘的孩子一樣,始終沒有母親的滋潤。而毛筆書法有強大的實力,足以能給硬筆書法多方的營養。 作為硬筆書法.應該樹立以毛筆書法為依托的藝術觀念,從毛筆書法眾多的曆代碑帖中汲取精華,同時發揮自己不同於毛筆書寫的工具特殊性,將硬筆的一些性能特點發揮到極致,以鮮明的藝術個性而充分展現自身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 4、借鑒其它姊妹藝術,從中找準切入點,探索新形勢下的現代硬筆書法,使其更豐富化、多樣化、學術化。 現代社會的開放程度.足以使我們的藝術觀念得以多方麵、多渠道的更新。作為這一門充分運用現代工業機械製造出來的硬筆工具進行書法創作.無疑將受到當今各類藝術思潮、藝術形式的影響。這種種來自於其它姊妹藝術的衝擊波,必將對硬筆書法本身產生綜合效應。如設計藝術中的三大構成體係:平麵構成可以通過點、線、麵的空間組合來給人一種視覺衝擊力;色彩構成可以借助顏色的色相、明度、純度規律把握整個畫麵的和諧統一;立體構成可以運用材質正、立、側麵的構架來給人一種三維空間的展示……這些元素,都可以有選擇地運用於硬筆書法的創作中,如字內外空問的分割、打散、拚帖;作品對紙張、工具、裝裱方式的選擇以及一些具有現代意味的裝置;作品底紋色彩、肌理在視覺心理上的調和作用等等。又如篆刻。是一門直接用刀在石材、銅、磚等上麵刻鑿文字的藝術.而以刀代筆,這是否也可吸納到硬筆書法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恰如其分地把它借鑒好、發揮好! 借鑒的目的不是抄襲,而是創新,使硬筆書法作品既富有時代氣息,又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有形式上的多元化,又具有規範的學術性。 原載《中國鋼筆書法》2006年第1期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