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感受“流行” ——兼及當前
發表日期:2006-06-30 22:25: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614]次

感受“流行” ——兼及當前硬筆書法創作中的“醜書”現象 ● 張波 硬筆書壇的“流行風”相較於毛筆書壇而言,亦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流行風”作為一種書壇現象在當代書壇產生了重大影響,一部分的評論者認為其已偏離了傳統的書學方向,曲解了傅山“四寧四毋”的論書主張,以致偏向於“醜書”了。 縱覽書史,站在書法曆史發展的高度,從縱向來看,“流行書風”還是可以找到理論依據的,從晉人的“尚韻”、唐人的“尚法”、宋人的“尚意”、明、清人的“尚態”中,就不難發現這種在不同曆史時期,對書法的主流審美情態,都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這個特定曆史時期對當時書法創作現狀的審美認同。從橫向來看,當前的書法評論大多將“流行書風”與“醜書”不假思索地劃上了等號,在硬筆書法界也不例外。而從書風的變遷史來看,“流行書風”隻是將傳統與經典作了一定的藝術處理與藝術加工罷了。筆者以為“流行書風”對傳統與經典的加工和詮釋應是有個度的,若是過度了,則“流行書風”將轉化成“醜書”。若是藝術處理與加工是適度的,則“流行書風”亦是讓人可以接受與認同的。在藝術創作中允許秀逸妍美,也應該讚賞稚拙、大樸不雕之美,不然何以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書法是以流動的線條用漢字為載體來表現美的一門抽象的視覺觀賞藝術,而不管是以毛筆或是以硬筆為工具來實現它,作為視覺欣賞藝術,其形勢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流行書風”的作品大多具有大氣勢、大感覺、大效果,而其與現代人的生存環境、審美意識是相得益彰的,這些用以實現書法作品的大氣勢、大感覺、大效果的表現手段又是以傳統的筆法、墨法、字法、章法作了一定的藝術加工與藝術處理而為之的,隻是其中的某一部分被加強與誇張了,從骨子裏,其並未拋棄傳統與經典,而從其的創作宗旨“根植傳統、立足當代、張揚個性、引領時風”來看亦是頗合時宜的。“醜書”則是對傳統與經典的反叛與揚棄,追求一種“醜到極致便是美”的審美理念,多不遵循傳統與經典書法中的法度,美其名日“拋棄成法,創立新規”。 傳統不是永恒不變的教條,創新必須立足傳統。“書雖小道”,但其畢竟不能等同於寫字,硬筆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來源於生活,但又是高於生活的。書法是一門“由技人道”的抽象視覺觀賞藝術,書法是寫字,但寫字卻非書法。若說以前的硬筆書法還帶有很強的實用性,則今天的硬筆書法由於電腦及各種高科技技術的滲透與衝擊,已在逐漸告別了實用舞台,慢慢地邁向藝術化。日常生活中,寫字對筆法、字法有一定的講究,但卻絕非像硬筆書法創作中那麼嚴格地遵循書法創作的法度,這種質的差異,決定了硬筆書法與寫字的差別。我們民族的審美情態為典型的“中庸之美”,這種審美意識,在現實中是很難實現的,是一種極其理想化的審美情態。既要結字的端莊秀美、結構完美,又要章法布白的韻味十足、氣脈貫通,還要墨法的濃淡相宜、潤燥得當。當然,這一點在毛筆書法的創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硬筆書法中因受創作工具、材料性能的束縛卻是難以實現的,這種特殊的要求,在書法的技法與境界上是很難達到統一的,做到了這一方麵,那一方麵又差了。 若將書法的取法範疇分為兩個層麵:一、傳統經典書法(王羲之、顏真卿及漢魏碑刻之類);二、民間書法(造像、摩崖石刻、墓誌與敦煌寫經體之類)。那麼,傳統的經典書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以臻完美了,可供發展的空間是極其有限的。民間書法,由於其較為粗糙,可供發展與磨合的空間較大。在硬筆書法的創作中,大多數的書法作者俱有自己創新的想法,不想去做一個傳統與經典的“守成者”。於是,在其書法創作、探索過程中,稍不留意,在借鑒與吸收民間書法時,由於其自身的藝術審美水準、綜合底蘊素養的欠缺與良莠不齊,將民間書法中的粗糙搞成了粗野、稚拙弄成了做作、精彩靈動玩成了精心安排、刻意擺動,從而變為“醜書”了。 “流行書風”是對傳統和經典的繼承與拓展,“醜書”是對傳統和經典的反叛與踐踏。繼承傳統與經典是研習書法的重要途徑,但不是最終目的,是為書法的發展、創新作鋪墊的。若不先去繼承傳統與經典,則創新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劉炳森先生曾說過:“流行書風跟醜書不是一回事,而且流行書風也不應該是醜書。我覺得流行書風是中國書壇百花園裏的一朵花,也是新生事物,應該加以肯定。”①因此,在當前的硬筆書法創作中,要大張旗鼓地反對“醜書”,卻不能殃及“流行書風”才好,這就要求硬筆書法的作者們在不斷提高藝術審美水準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綜合底蘊的修煉! 注:①參見2002年第9期《中國書法》第10頁 原載《中國鋼筆書法》2005年第2期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