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雅集據考是秘密軍事會議 ● 吳大新 今年4月11日,是“蘭亭雅集”1652年的紀念日。東晉永和九年的蘭亭會曆來被認為是一次文人雅士的活動,1650多年後,西泠印社最新出版的一部《蘭亭序解讀》顛覆了傳統說法。作者吳大新經過10年考證後發現:永和九年蘭亭會並非“文人雅集”,而是王羲之主持召開的事關東晉命運的秘密政治、軍事會議。 絕世書法掩蓋了曆史背景 事實上,在吳大新研究之前,曆來文人和專家確實隻對書法感興趣,《蘭亭集序》的真實背景卻鮮有人研究。 史載,西晉分19州,而東晉立國僅得8州。當時東晉、前秦、前燕處於對峙、戰爭狀態,東晉王朝建立以來,一直試圖北伐複國。然而東晉將相桓溫和殷浩不和,北伐多次以失敗告終。永和八年,殷浩親率北伐大軍在淮河一線與敵軍對峙,國家情勢緊急。 《蘭亭序解讀》有述:永和九年,蘭亭所在的會稽是戰爭的大後方。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加右將軍軍銜,掌管會稽。那時,會稽連年旱災,百姓用樹皮充饑。這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因此吳大新問道:“如此江山殘照下,奈何心事菊花邊?” 吳大新認為,後人不了解這段曆史的真實情況,是因為唐太宗當時非常推崇“二王”,親自撰寫《王羲之傳》,因其生性厭惡戰爭,從而輕戰亂背景,重書法本身。這對後人產生了誤導。“絕世書法掩蓋了曆史背景。” 吳大新谘詢了一些大學教授,他們也隻知道書法本身,講不出與王羲之有關的曆史背景。高中語文課本裏也隻是單提了書法而已。 “雅集”是秘密軍事會議 王羲之因軍事才幹出眾,早先任北伐統帥庾亮的參軍、長史(總管),庾死時對他極力推薦。之後王出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他的清純高尚被當時的紅人殷浩看中,被任命為護軍將軍。此後朝廷還有意讓王擔任尚書和中軍,但被他拒絕。然而,王羲之上任後卻夾在桓溫和殷浩矛盾中,多次調解無果,後主動降官到會稽。 吳大新說,王羲之是個正直愛國的人———《晉書·王羲之傳》有雲:王羲之愛鵝,愛其鳴聲高亢激越,愛其一飛千裏。“這樣一位大將不可能在戰亂之際吟詩作樂。” 據此,吳大新開始懷疑蘭亭集會的真實背景,並最終發現蘭亭詩會這件“文人雅事”原出於一個謬傳。 吳大新研究發現,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東晉書法名家王羲之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42人聚會蘭亭。“這42人中軍方的有22人,‘省軍級幹部’可考證的有五六人,前線的有3人,2人後在前線戰死,隻有謝安一人是名士。他們絕大多數在軍中供職,絕非傳統所說的‘一般文人名士’,大部分來自京城乃至前線,他們千裏迢迢來到紹興,不可能是來趕‘雅興’的。”吳大新斷言,這是一次軍政群賢的秘密聚會。 吳大新還告訴記者,清代也曾有人質疑此次聚會,但卻沒有響應。 王氏後裔:這種觀點聞所未聞 吳大新此說一出,便在浙江省文化界引發一陣轟動,也引起了王羲之後代的關注。王羲之第五十四世孫、王羲之研究會理事長王家德說,以前從未想到、也從未聽說過這種說法,去年在南京召開的“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活動上,也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 不過王家德並未否定此說,而是認為該新提法必定會引起學術界共鳴。 而出版該書的西泠印社則希望通過此書拋磚引玉,引發“百家爭鳴”的效果。“我們隻是希望能給經過10年考證的研究者一個發言的機會,這是一種全新的角度,能使更多的人關注王羲之及他的《蘭亭序》。”西泠印社出版社編輯室主任侯輝說。 據悉,紹興市政府將把此書作為禮品贈給本月11日前來參加“蘭亭國際書法節”國內外來賓。 來源:東方早報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