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關於硬筆書法的幾個小問題
發表日期:2006-06-23 01:34:00 來源:本站原創 被閱讀[1893]次

一、硬筆書法是什麼?

要弄懂這一概念,先了解一下硬筆是什麼?是指筆尖是硬質材料做的,如我們通常用的鋼筆、圓珠筆、鉛筆、粉筆等。而硬筆書法,簡單的講,就是用這種硬筆進行書寫並且講究寫字的方法。它與傳統的毛筆書法是相對而言的,隻不過書寫的工具不同而已。它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硬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能陶冶情操,寄托思想情感;優秀的硬筆書法作品同優秀的毛筆書法作品、繪畫、音樂、雕塑、舞蹈、戲劇、詩歌等其他藝術一樣給人以美的享受。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藝術門類的硬筆書法必須與低層次的硬筆書寫區分開來。低層次的書寫即寫字,能較好地掌握漢字基本筆畫和框架結構,把字寫得勻稱秀美。高層次的硬筆書法藝術是在把字寫好的基礎上,同時講究美的視覺效果,並能融入書寫者的思想感情,體現主體的文化內涵,給欣賞者帶來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

二、硬筆楷書是什麼?

楷書是字體的一種,硬筆楷書是借鑒毛筆楷書的形式,加一吸收而形成的。

而毛筆楷書是由隸書演化而來的,與隸書有著不可割舍的聯係,甚至在隸書形成一種新書體後相當長的時間裏或多或少地帶有隸書的一些意味。但今天典型的楷書已與隸書有著明顯的區別了。我們先來比較一下毛筆楷書和隸書:

首先,楷書的基本點畫比隸書多而複雜。楷書在八個基本筆畫的基礎上又形成各種組合筆畫。而隸書筆畫相對要少一些,變化沒有那麼複雜。

其次,在取勢上,楷書與隸書有著明顯的區別。楷書講究縱向取勢,要立正;隸書講究橫向取勢,要舒展。

最後,楷書結體重嚴謹,各個筆畫都是大家族的一員,有明顯的抱合之勢;隸書講究舒朗,趨於平和之勢。

總之,楷書的結體較之隸書法度更為嚴密,整體性更強。而硬筆楷書與毛筆楷書相比較,隻不過有時字小一些、線條細一點、用筆簡單一點而已,因而,我們在進行硬筆楷書學習時,也要有一個全局的觀念,要通盤安排。不管筆畫有都複雜,要從全局需要出發,筆畫該伸就伸,該縮就縮,局部服從整體,不可讓個體爭出風頭而喪失整體的協調性。李淳說:“四方八麵俱供中心,勾撇點畫皆歸間架;有相迎相送照應之情,無或反或背乖異之失”,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三、硬筆行書是什麼?

硬筆行書也是借鑒毛筆行書而來,用筆上沒有毛筆那麼豐富,要簡約一些。寫好硬筆行書,結體(也就是字的結構)非常重要,一般架子搭得較好,也就有個不錯的模樣了,如同人有個較好的身材和臉型一樣。因而,我們要在硬筆行書結體上要多用心一些。其結體近於楷書但又不完全受楷書的束縛,近於草書而又沒有草書的簡省和放縱。當今書壇泰鬥啟功先生在談到行書時曾打了個比方:寫字就如同我們乘公共汽車,楷書要求每一站都下,而行書卻省略某些站而已。但事實上行書的結體遠不是這麼簡單,有如下特點:

1)在楷書行筆的基礎上,加快一點步伐。加強筆畫之間的牽連照應關係,從而使字的神情變得活潑一些。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蘭亭序》中“天朗氣清”、“暢敘幽情”等就是典型的行楷字。如果楷書掌握的比較好,則寫起行書來就比較容易了。

2)不在像楷書那般方正端莊,而有欹斜之勢,形成了自己新的體勢。楷書除了極少數以斜取正的字以外,體勢都要求方正端莊,橫畫的斜度也不可過大。行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些戒律。橫畫可以大幅度上斜,以抬高右上角;筆畫的走向也可以偏離原來楷書的軌跡,而使整個字從個體到全部都變得自由活潑起來。行書的這些特點在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3)簡省筆畫和體勢多樣。行書在書寫的過程中可以省略楷書的一些筆畫,以便便捷,看起來也活潑一些。而體勢上,行書的體勢與楷書相比而言更是千姿百態。

總之,硬筆行書的結體較之楷書要靈活多變得多,但我們在書寫過程中可千萬切記不是簡單的潦草,而是每一點畫都是要到位的,也是有著自己的法度和規則的。

四、硬筆書法有沒有美學價值?

硬筆書法的字體淵源來源於毛筆書法,形成硬筆書法藝術後,大體也可分為碑學和帖學,我們知道了毛筆書法碑學和帖學的美學範疇即可約略知道硬筆書法的美學淵源了。下麵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碑是刻石的總稱,即在石上刊刻的書法作品,如墓誌、石碣、石闕、造像等,尤以漢碑、唐碑和魏晉南北朝墓誌造像為典型。帖的本義為尺牘,自魏晉以來尺牘書法衍生為帖學,魏晉、隋唐、宋、元、明為衍化的重要朝代,其中晉人帖學為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碑學崇尚“壯美”,屬於“崇高”這一美學範疇,其思想淵源是儒家的仁美、大美、充實之美。此美學範疇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追求雄健,二是追求醜陋。強調結字“以茂密為宗”,主張筆畫意勢舒長。正如帖學注重蕭散淡雅的書卷氣,碑學則大力提倡“書存金石氣”,從鄧石如、伊秉綬到吳昌碩、康有為,碑學大師們更注重於作品的擴張感和凝重之氣,“力沉著而出以澀氣”,體現了作品外在的力感,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撼人的藝術感染力。碑學對書法的一大貢獻是將傅山所提出的“寧拙勿巧,寧醜勿媚”的書法美學觀應用到書法創作上。一時間,大量民間書法登上了書法殿堂,其充滿探索精神和表現形式的豐富性為書法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為書法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

帖學的形成發展是魏晉玄學盛行下的產物,而其根本是老莊之道。魏晉名士向往一種無限自由的境界,崇尚心靈與自然的對話,通過虛靜和無為的人生態度體悟萬事萬物之本,以達到心靈的絕對自由,獲得超越肉體的精神解放。因而我們看到了帖學在以王羲之為代表魏晉南朝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美:空靈、跌宕、蕭散、遒媚、灑脫。與其說晉人書法高不可及,不如說是晉人的精神境界後人無法企及。後人對晉人書法的頂禮膜拜,歸根到底是對道家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帖學正是在這種思想影響下進行創作的。孫過庭強調作品以“誌氣平和,不激不厲”為上,歐陽詢《八訣》中也說“氣宇融和,精神灑脫。”這種柔美的風格發展到極至的是元代大書家趙子昂,而明代董其昌書法卻以淡雅衝和樹立了帖學的典範。帖學書法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文人階層一直是這一藝術的主要創作者,因而帖學具有高度的人文主義色彩。技巧的因素居於次要地位,作品折射出來的人格品位成為衡量書法藝術品位的重要條件。

碑學和帖學作為兩大書派其關係是對立統一的,碑帖可以互補而不應排斥對方。發展帖學不能忽視碑學的價值存在;提倡碑學也不能以犧牲帖學為代價。碑、帖在美學上的地位是同等的,不存在誰高誰低。碑學在發展中應逐步吸收帖學的人文氣質,以書卷氣來充實其內涵;帖學也宜兼融碑學,熟中求生,巧中見拙。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