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為什麼要推廣規範漢字楷書
發表日期:2006-06-23 00:47:00 來源:本站原創 被閱讀[3102]次

一、國家重視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國家通用文字書寫水平,一定意義上講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標誌。寫好規範漢字是使用漢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因此,正確認識漢字、寫好漢字、使用漢字,不僅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每個公民應該掌握的基本素質。讓全民寫好漢字,對於實現國家通用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促進三個文明建設和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激發民族自豪感,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因如此,20001031,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簡稱《語言文字法》),並於200111正式施行。《語言文字法》的頒布實施,不僅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而且把“寫規範字,講普通話”作為全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用法律的形式強製推行。從而結束了國家在“使用規範漢字”方麵沒有法律約束的曆史。因此貫徹落實《語音文字法》,就必須推廣規範漢字楷書。

 

 

 

二、現狀堪憂  

目前,漢字書寫的基本狀況是,一方麵,希望把漢字寫得正確、寫得規範、寫得美的人很多,但由於社會對漢字書寫水平沒有衡量的尺度,國家也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和規範要求。相反,過去傳統的“字好一半文”的觀念在社會上越來越淡薄,導致寫好寫差一個樣。字寫得好的人工作上不一定得到重用,字寫得不好的人工作就業、提職晉級也不一定受到影響。因而
  
“字寫得不好沒關係”的觀念普通地存在於社會各個階層,領導幹部的簽名題字不堪入目,大學生的字寫得不如小學生,老師的課堂板書讓人笑掉牙等等現象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另一方麵,電腦普及使
  
“辦公無紙化”,日常書寫大大減少,打字取代書寫助長了“寫字無用論”觀念的盛行,掩蓋了人們漢字書寫水平的低下。郵箱取代信箱,電腦取代書寫,導致傳統習俗丟失,家長強烈呼喚孩子“手寫家書”等社會問題的出現。

上述問題的根源在哪?一是重視不夠。目前,上層重視,基層忽視;理論上重視,實踐上忽視;主管部門重視,其他部門忽視;家長重視,孩子忽視;業內人士(書法家和書法教育工作者)重視,業外人士忽視的現象普遍存在,重寫字、愛寫字、學寫字、比寫字尚未形成風氣。二是科學訓練不夠。目前,國家還沒有統一的學生書法教材,各中小學也缺乏合格過硬的專職書法教師,在指導學生書法訓練上,既不科學,也不係統,學生由於不得法,導致學而無效,“寫字太難”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學生習字興趣。三是缺乏科學規範的評判體係。教師的書寫水平到什麼樣的層次才能從事教學;孩子的寫字水平到什麼樣的級別,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把字寫好;從事某一項工作書寫水平必須達到什麼樣的檔次等等,都沒有明確的可參照和可依據的標準,致使學習無目標、工作無要求、從業無規範。

 應該說,國家教育部門對學生習字問題一直是重視的。1984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加強小學生寫字訓練的通知》,19990年國家教委發出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寫字教學的通知》,1997年國家教委頒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等。國家領導人和有關人士也曾在多種場合為重視語言文字工作作出指示或發出倡議,對全社會漢字書寫水平的提高給予關注和期望。然而,學生習字問題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據有關方麵調查,目前,全國各中、小學校開設寫字課的不足十分之一。首都北京也隻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中、小學校開設了寫字課,這其中還包括開開停停、開了也沒有取得實效的一些學校。此外,教而不考又導致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未能引起高度重視,開設書法課實際上流於形式,沒有實效。一定成度上講,造成中小學生不重視寫字的原因是國家行政規範和有關法律規定約束不夠。國家《語言文字法》雖然對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進行了立法,但在具體條文上卻留下極大缺撼。因為該法對語言(普通話)的使用不僅作了明確規定,還在等級標準和培訓方麵作了明確要求。而對文字(漢字書寫
  
)而言,除規定了規範使用的條文之外,沒有對等級標準及培訓達標等方麵提出明確要求。長此以往“寫好字從娃娃抓起”就是一句空話,孩子們的字難看就成為將來成人了不會寫字的現實,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教授寫不好字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古老的中國書法在中國出現斷層,傳統的優秀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喪失,已不是危言聳聽的現實。

 因此,加強規範漢字的書寫,製定規範漢字普及推廣的激勵、評判和約束機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條件成熟

把漢字寫規範、寫美,不僅是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需要,也是繼承、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的需要。我們說,電腦再先進、再普及,也不可能取代漢字的書寫。這不光是硬筆手寫漢字的實用、方便和快捷,電腦無法比擬,更重要的是電腦不可能替代能夠抒發個人情感、具有個性特征的硬筆書法藝術。因此,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書法仍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仍將會得到傳承和弘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書法熱的不斷興起,全國各地紛紛成立硬筆書法組織,一批有識之士編輯出版硬筆書法報紙期刊,開辦各類硬筆書法培訓班,舉辦各種硬筆書法大賽和理論研討會,為推動硬筆書法普及,提高中小學生的硬筆書寫水平作出了積極的努力。特別是一些地方的中小學校,把書法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目,長期開辦並已形成特色,書法教學成果不斷湧現,書法苗子茁壯成長,這為推廣規範漢字楷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上述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與社會的需求以及黨和政府所期望的高度還相距甚遠,中小學生在寫字方麵的低水平並沒有得到全麵改觀,書法教師的數量和水平,學習書法學生的廣泛程度,指導寫字的刊物和書籍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我們衷心希望,寫好規範漢字,也能夠和推廣普通話一樣有法律的保障、政策的激勵和措施的推動。使全社會從上到下,都能夠對這一目前已經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視,從而遏製電腦對硬筆書寫規範漢字帶來的強烈衝擊,扭轉漢字書寫水平普遍下滑的趨勢。

【轉自中國書法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