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秦建中:關於書法評審結果的思考及其他
發表日期:2023-02-26 12:25:12 來源:作者供稿 被閱讀[11385]次

原標題: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關於書法評審結果的思考及其他


每次評審過後,都會開個研討會,對活動進行總結,進行反思,這是主辦方應該做的,但每次評審過後,總會有無盡之感慨,也總會被無數人追問無數個“為什麼”,道理很簡單,但解釋卻不是那麼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偶有一日讀到歐陽修的《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此中“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若不是追著詞意去讀,單純是想著書法的現狀,僅字麵上解釋,就別有深意。個人覺得,不管是主辦方、評委,還是指導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從評審結果中去思考一些問題,獲得新的認知。

關於主辦方。每次的評審結果出來後,多少會有些遺憾,為什麼會有呢?每次都說公平公正公開,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提出異議?也許有人會說“我隻要問心無愧就可以了”,我說“否”,這不是一個有品味有情懷敢擔當的人的回答。首先,主辦方主辦活動的目的是什麼?你若不能不斷完善,確保公平公正公開,你主辦的活動就越來越沒有社會說服力,沒有行業影響力,比如某些官辦的活動,就像評委的師生展一樣,若不是被人做成了官本位的樣子,估計也沒有多少人參與,真正覺悟的人也肯定不會參與,放在百年之後,就隻會是笑話而已。所以,主辦活動的方向是一個大問題,需要主辦方去思考,如果你是為了名利,或者小學生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一般,或者某些官樣照相的作業,那趁早收檔還好,免得被人唾棄。另外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公平公正公開了?我估計大部分的主辦方都會說“肯定”,你“肯定”,但吃瓜群眾不會“肯定”,比如,你請的評委是否有公心?是否真有料?評委的個人喜好是否影響了評審結果?或是行草書方麵的評委評篆隸書是否有偏差?篆隸書方麵的評委評行草是否公允?為什麼傳統方向的大楷和篆隸書獲獎入展入選的機率不高?初評的結果是否就公正?混評是不是合理?現場抽查是檢查作者的真實水平還是檢查作品的真實程度?論文的作者如何檢驗其真實水平?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主辦方去思考,至少需要去不斷完善,才不會被人詬病。

關於評委。你說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現場很少會有人跟你紅臉,但問題是你是否夾帶私貨?也就是你是否真正無私,還有就是你是不是以個人的喜好去評審作品?或者以你個人的專長去評審你並不熟悉的領域?再就是你自認為你的水平夠標嗎?如果你認為不夠標,你是否在某些方麵去請教了同行的專家,你請教的專家是否真的有料?真的沒有私心?真會坦誠直言?還有就是當你發現評審不合理的地方是否有向主辦方提出?當你讚成或者反對某件作品獲獎或入展入選時是否有足夠的可以說服人的依據?你是否就有特別天賦的作者據理力爭?你是否就評審中的遺憾向主辦方提合理化建議?對照評審結果,你是否有思考自己的不足或者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你從評審中得到了什麼?你所認為可以獲獎或者入展入選的作品是否符合傳統審美的方向?這次評審會不會將方向帶偏?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評委去思考,這其實也是作為評委需要自我修行的方向。

關於指導老師。其實很多學生作品都是指導老師導向的結果,真正有創作或創新能力的學生少之又少,要成就一個有說服力的書家需要有天賦、師法對、肯努力、有機遇,當前書法繁榮但沒有真正有說服力的大家出現,這時指導老師的作用就相當重要,指導老師既要是良師,還要是伯樂。作為指導老師,你需要舉薦優秀的學生去參與,讓他們在更高的平台中去學習。你也需要去思考:為什麼我指導的學生獲獎或入展入選的機率不高?或者獲獎入展入選的層麵不高?問題在哪裏?是自己的問題還是評委的問題?當然,很多人都會說是評委的問題,那我就問你:你指導學生是學方法還是學你自己?如果是方法,那你的方法對嗎?如果是學你自己,那你指導的學生為什麼寫的都跟你一樣?十個或者二十三十個,或者更多的學生都跟你一樣,字體、風格、章法、款式,有的甚至錯別字都一樣,評委會將機會都給你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就是你符合良師的標準嗎?你自己的綜合知識和素養夠用嗎?你注重提高自己的技法水平和綜合實力了嗎?如果你自己的技法水平還有問題,那你指導的學生還能過關嗎?再就是你注重了學生的多樣性取法嗎?你注重了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創作了嗎?你在指導書法技法時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了嗎?所有這些,指導老師都要去思考,唯有不斷的思考,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符合師道的要求。

關於學生。學生總是以老師為榜樣,那你的老師是名師還是良師?你的老師在同行中的水平怎樣?他的教法是否得當?你是學老師還是學古法?你是單一學習還是係統性多樣性學習?你學習的方法對嗎?你學習過程中關注的是字形?章法?技法?還是什麼其他的。你是老師教什麼學什麼,還是你想讓老師教什麼?對照評審結果你為什麼會獲獎或者不獲獎?是實力還是機遇?是老師指導的結果還是自己獨立創作?自己在創作中思考過嗎?如果換一種字體、換一種章法或款式設計還能獲獎嗎?我能從評審結果中學到什麼?我購買並欣賞過我參與比賽的作品集嗎?我從中學到了什麼?這些可能是學生應該思考的問題,也可能是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但有思考肯定比沒有思考好。

關於家長。我覺得有一些問題需要去思考,比如:為什麼讓孩子學習書法?是通過獲獎爭取特長生指標?為自己的虛榮心把鄰居的孩子比下去?還是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提高,培育孩子的人文情懷?你給孩子選擇的老師對嗎?你給孩子選擇老師是注重名氣?教學方法?離家近方便接送?還是什麼其他原因。孩子學習書法過程中你給過什麼幫助?你幫孩子訂了書法方麵的報刊資料,或者購買了比賽的作品集或其他方麵的書刊了嗎?你思考過孩子具備這方麵的天賦了嗎?當孩子具備這方麵天賦時是否考慮讓孩子報讀這方麵的學校去深造?孩子的將來怎麼辦?對照評審結果孩子為什麼獲獎或者不獲獎?如何保持、提高或改進?需要給孩子換書法老師嗎?孩子的狀況不同,思考的方向也不同,但這些都沒有去思考,我覺得是不夠的。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有一些問題也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有些還是造成評審落選的因素,或者是書法學不好的原因。

一是筆法問題。古人對筆法是相當重視的,也多是秘而不傳的,“韋誕之墓見伐於鍾繇,以秘己之美也”,講的就是鍾繇為筆法去掘韋誕墓的傳說,嚴格來說,自古及今,真正懂筆法的少之又少,我想怎麼算也不會上千,相比我們現在遍地都是書法大家多少都有些笑話在裏麵。那筆法到底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使用毛筆使之達到符合傳統審美要求的書寫效果的方法,就是起筆、行筆和收筆的方法,達到什麼效果呢?就是達到自然審美的簡單、安靜、平和。筆法有漢魏筆法,或者說篆隸筆法,和唐宋筆法之分,篆隸筆法講的是自然用筆的方法,唐宋筆法講的是筆畫造型和結構造型的方法。你用什麼樣的筆法決定你學習的效果,趙鬆雪的“筆法千古不易”到底是指什麼?為什麼很多作品沒有書法味,不耐看,值得我們去深思。

二是從何學、學什麼的問題。很多人告訴我要從楷書學起,估計包括很多評委都這麼說,但我想問的是楷書沒有出現時,人們學什麼?那麼就回到了第一個問題,也就是筆法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應該先學用筆的方法,至少應該思考用筆的方法。黃賓虹《畫法要旨》總結出的“平圓留重變”五種筆法,均與金石味有關,據其所著:“平”即“錐畫沙”;“留”即“屋漏痕”;“圓”即“折釵股”;“重”即“枯藤墜石”;“變”則“超於法之外”。這些都是古代書論中很形象的說法,通過悟肯定會有一些理解的,掌握了筆法,從何學、學什麼的問題就好辦了。

三是法古還是法今的問題。本來是不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從包括中國書協主辦的很多展覽在內,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同類的書法入展,我不是講抄襲,但很多人的作品可以隨便換作者名字,也就是按照同一套路來寫,機械地寫,完全沒有情感,但可以入展獲獎,我們目前的硬筆書法也有這方麵的傾向。江湖中有很多人反對田式楷書,但為什麼不反對趙式行書、錢式草書、孫式隸書、李式篆書呢?因為有人當權,我們學時風、學權威、學名人的壞習氣依然影響了很多人,這是最值得我們思考的。

四是傳統篆書、隸書逐漸式微的問題。現在的篆書、隸書除了展覽體能夠入選外,傳統篆書、隸書是肯定沒有市場的,也導致很多人認為篆書、隸書就隻有現在的展覽體一種,但傳統篆書、隸書至少也有上百種不同的風格,也由之生發了楷書、行書、草書、魏碑,至少不會被單一的審美局限吧。但你要是按傳統寫了肯定被人說沒有創新,我就想,沒有傳統如何創新?所謂推陳出新,那也要陳啊。我認為,造成這種局麵是人為的災難,評委一定是難辭其咎的,這也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反思的問題。

五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問題。我們很多人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或者理解不夠深刻,或者我們對藝術的虔誠態度不如古人,對藝術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一些教授學者盲目崇拜西方,什麼都用西方那一套來衡量,舍本逐末,急功近利,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是消化吸收,而不是拿來主義,我們應該自覺樹立並堅定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就是堅持傳統和立足傳統的創新,而不是瞎整,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積澱,書法走向世界是讓世界來學習和欣賞,而不是用西方的審美來改造或顛覆我們的傳統。我們學書法還需要學習美學、音韻學、哲學、社會學、曆史學、文學和文字學,甚至包括考古學、鑒賞與收藏方麵的知識,特別是要進行哲學的思考,美學的思考,很多書家自以為是的作品讓人啼笑皆非。

六是作品中不應該出現的常識性問題。當然也跟綜合文化素養有關,比如很多作品缺乏文氣,亂斷句、瞎造句、瞎做詩,有些自作詩平仄的關都過不了。或者是錯別字多,漏字漏句,或者是繁體字用錯,比如“範”字,姓氏時用“範”,而模範、規範、師範的繁體用“範”。“餘”字用於姓氏還是“餘”,但多餘、結餘的繁體就應該用“餘”。這些是應該知道的常識,但可能很多老師都不知道,這肯定是老師的責任。篆書的錯誤就更多了,很多情況是通過電腦轉換字體照搬,但不知道很多都錯了,好些字古代沒有,需要用其他字替代,也不能想當然去寫,比如“無”字的篆隸書,下麵都不能寫成火字。還有就是有些字古人有寫,或者某些名人寫了,但寫錯了,不符合構字的規律,或者是以訛傳訛,我們依然這樣寫就錯了。再就是印章方麵的知識,很多作品印章亂蓋一氣,比如,佛教題材的作品蓋個“道法自然”的閑章,就有些煞風景。這些需要我們多留意。

當然,在具體的技法方麵還有很多呼應、對比、起承、留白等等方麵的問題,我在這裏就不一一分析,也希望能夠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書法是在筆法基礎上的全裸慢熟的藝術,也是不斷追求完美的藝術,需要用時間去不斷磨礪,需要一輩子的情懷來灌溉,來不得半點虛偽,一但染上名利,也一定達不到曆史的高度,“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這類的例子還是很多的,望吾輩多思考、共勉之。


(此文刊登於《第四屆“翰墨傳承書道”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暨書法教育論壇作品集》)


【作者介紹】秦建中,湖南善化人,書法家、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現為廣東省學校美育專家庫成員、廣州市海珠區宣傳思想文化智庫專家和首席文化服務官、廣州城市職業學院教授、廣州書畫專修學院教授、十香園紀念館特聘館員,廣州市海珠區文聯副主席、廣州市海珠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廣東省國際華人書法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南粵印社副社長、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楹聯學會會員、廣州市海珠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先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100多萬字,精品序論文章80多篇。出版有詩歌隨筆作品集《心的航跡》、詩集《家鄉那棵酸棗樹》,書法集《純陽五子•秦建中書法》、《秦建中書法》、《秦建中書法作品選》等,主編《魏碑六十四品》、《唐誌六十四品》等專業著作二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