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訪談 
王臻良:軟硬兼顧翰墨情
發表日期:2019-08-17 05:23:01 來源:本站 被閱讀[11878]次


       王臻良,字騰奇,研究生學曆。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 省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省硬筆書法家協會高級顧問,省書協主席團委員,省第八、九屆文聯委員,省直鷹台書畫院第三任輪值院長。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創設並主持一、二屆長江獎硬筆書法大賽及首屆中部六省書法家作品邀請展。曾主持五回中國硬筆書法大展(全國展),並參與策劃中國(孝感)漢字書寫節。多次擔任全國硬筆書法展賽活動的組委與評委。首倡以感恩的心態學習中國書法,認為學習書法是一種心理訓練,學習書法要注重字外功夫。40多年來,書法作品數百次參加國內外大展並獲獎,其作品還被人民大會堂、中國華僑博物館、英國內閣辦、韓國論語碑林博物館等國內外機構和友人收藏,國內多家電視與報刊網絡主流媒體對其進行過專訪和報導。多年來,堅持書法研習,並長期擔任省級書法藝術組織負責人。對書法心理學、文字學有較深研究,書法論文收入《書法新探》等多部著作。已出版書法作品集《臻良墨痕》《王臻良書法作品集》等;主編《首屆長江獎硬筆書法大賽獲獎、中部六省書法家作品邀請展作品集》(長江出版社)、《第二屆長江獎硬筆書法大賽作品集(長江出版社)、《硬筆書法實用教程》(中國勞動出版社)。書法學習與創作涉獵廣泛,主攻北碑正書與行草書。作品多宗善變,用筆方圓兼使,並具有沉雄蒼勁、格調古雅、溫潤酣暢、樸茂蕭散的特點。主張吸古創新、心理訓練、以硬筆代毛筆臨貼、提倡“軟硬兼施”的“大書法”理念,追求法外之法,注重字外功夫。

軟硬兼顧翰墨情
王臻良

書山有路

       我出生於湖北黃岡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黃岡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醫聖李時珍均生於斯長於斯。近代以來,從黃岡走出來的大家就更多了,像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家胡風等,都在各自的領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我非常崇拜這些文化名人,加上我叔爹曾在民國《中央日報》擔任過主筆、經理,在《新民晚報》副刊當過主編,受他的影響,我從小就立誌做一個有作為的文化人。
      在汲汲求學的數年間,小小年紀的我已文采出眾,成為了同學眼中的楷模、師長心中的驕子。隻是時代的洪流卻左右了我們那一代人的命運,1974年我高中畢業後不得不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小學代課老師,那年我才十六歲。一年後,我應征入伍,成為了一名人民解放軍戰士。由於我從小就喜歡書法,又有從教經曆,所以被推選到部隊政治處從事電影放映工作。在那輾轉各地放映電影的兩年裏,我總會利用不多的空閑時間,流連於城鎮與部隊機關單位之間。那些張貼著書法作品的玻璃櫥窗,總似有一股巨大的魔力吸引著我。同時,寫標語、製作幻燈片也提高了我的書寫能力。兩年後,我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河南鄭州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電子技術學院。從那時起,書法愛好伴我幾十年從未放棄,一直作為我八小時之外的主要業餘愛好。


      我在軍事院校就讀的是機要通訊專業,令我喜不自禁的是,這是一門對寫字要求極高的專業。河南是書法重鎮,當時的河南在書法藝術活動的舉辦上,也明顯多於全國各地,我對書法的興趣也越來越濃,開始流連於當地舉辦的各類書法展覽與交流活動當中,欣悅於拜師求藝之行。每一次的駐足欣賞、每一番的交流感悟,都令我如癡如醉。我的學書之路可以稱得上是與福氣相隨,在河南鄭州上學的那些年月,學校還開設了書法課,我的心始終沉浸在專業知識與書法學習的海洋中,那是一種保持恒溫的熱情,有著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的堅韌與執著。
      軍校畢業後,因為工作需要,我相繼輾轉於數省之間,這也為我走南闖北拜師求藝提供了時空上的便利。記得在雲南工作期間,我曾觀看過在昆明舉辦的一次殘疾人書畫展,這次展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且不提那些優秀的書法作品,單就言及那些作者的精神,那種身殘誌不殘的堅韌與執著,無一不令我感動、欽佩。
      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昆明市金石書畫家黃繼齡先生的專題報道,黃繼齡先生書畫印俱佳,令我傾慕不已,遂萌生了向先生求教之心。隨後,我專門寫信到電視台打聽到黃繼齡先生的住址,在一個周末,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拜訪了黃先生。黃先生溫文儒雅,謙遜和藹,頗有風度,對於我這樣登門求學的年輕人,他也樂言善教。之後幾年間,我經常利用周末休息,趕百裏路,不顧顛簸向黃繼齡先生求教。
      1980年,我當兵後第一次回鄉探親,就在聞名遐爾的湖北黃鶴樓書畫社,拜訪了漢上著名書法家陳義經、曹立庵等前輩。之後,1986年我在漢學習期間又在當時由湖北省書協與書法報社共同開辦的書法培訓研修班學習一年。研修班每周兩次課,我所住的地方離培訓地近20公裏,在那交通還不便捷的年代,我每次參加培訓花在路上的時間逾一小時。在那一年的時間裏,不論風雨寒暑,我從未間斷過學習。那時和我同路學習的還有現為湖北省硬協副主席吳洋,記得我倆一次去參加培訓的路上,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把沒帶傘的我倆淋得跟落湯雞一般,渾身濕透,我們卻毫無怨言。我想這是因為我在撲鼻的墨香和精深的書法世界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我調到原湖北省人事廳工作後,閑暇之餘,我常去拜訪鍾鳴天、穀有荃、徐本一、金伯興、張明明等江城老一輩書法名家,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指點。
       多年來,我學習書法無一日間斷,在“軟硬兼能”、學創結合的書法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書寫能力,通過參加各種展賽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我的書法作品數百次參加國內外大展並獲獎,作品還被人民大會堂、中國華僑博物館、英國內閣辦、韓國論語碑林博物館等國內外藝術機構和友人收藏,國內多家電視台與報刊網絡及主流媒體都對我進行過專訪和報道。我還多次擔任全國硬筆書法展賽活動的組委與評委。


領軍湖北硬壇

       2001年12月,在戴浩書先生的引領下,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創立了。戴浩書先生任會長,樊中嶽先生任副主席兼秘書長。當時,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是掛靠在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的。在戴浩書與樊中嶽兩位先生的推薦下,我加入了這個團隊。後來,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我們希望將主管機關變更為湖北省文聯,並將名稱變更為“湖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動議簡單,但要履行手續,達成願景,可要費一番周折,樊中嶽先生和我三番五次地跑民政廳和文聯,由於各種原因,最後的結果是,主管單位變更了,單位名稱卻定名為“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誼會”。2019年5月,在執行主席柳長忠、常務副秘書長李書林等同誌的繼續努力下,終於將聯誼會正式更名為“湖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總算圓了湖北硬協一班人的夢想,他們二人也在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分別當選為主席和秘書長。
        2006年9月,我被推選為省硬協第二屆理事會主席。哪知這一幹就是兩屆,十二年多時間。多年來,我一直以感恩的心,帶領著一群人快樂地學習書法。悠久的中華文明是靠文字和書寫來傳承的。我們要感恩先人們創造了文字,我們今天才有條件學習書法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我在任期間,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誼會不僅得到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還得到中國硬協終身名譽主龐中華、主席張華慶的鼓勵與支持,聯誼會在不斷完善組織機構的同時,抓了幾件大事。首先,成功地舉辦了兩屆“長江獎”全國硬筆書法大賽:第一屆是2007年,湖北省委宣傳部作為指導單位,由中國硬協、湖北省文化廳、省教育廳、省文聯、省總工會、團省委等單位共同舉辦,聯誼會承辦,並作為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係列展覽展示活動之一。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作品26000多件,首次將硬筆書法展覽項目列入到中國藝術節的展覽項目當中,活動創下了多個第一。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與港澳地區的硬筆書法家和愛好者參加了這次展賽活動。那年11月15日至20日,獲獎作品與中部六省硬筆書法精品1000餘件(硬筆與毛筆作品)同時在中南民族大學光穀美術館展出。第二屆是在2014—2015年,活動仍由湖北省文化廳、省教育廳、省文聯共同舉辦,12家單位協辦,投稿人數、獲獎人數、獎金額度比第一屆大幅提高。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36852件。最後評出獲獎作者28人、獲獎提名50人、入展500人,並在湖北省圖書館舉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展覽。活動得到湖北省委宣傳部的充分肯定,受到業內外的廣泛好評。“長江獎”全國硬筆書法大賽成全國硬筆書法界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獎金規格最高的賽事之一,極大提升了湖北硬筆書法在全國的影響力。其次,在我與龐中華主席的倡導與推動下,成功地舉辦了從“F·天下別墅杯”中國硬筆書法大展開始的全國硬筆書法五回展賽活動與四屆孝感寫字節萬人現場筆會與百萬人寫感恩書信活動,推動了硬筆書法熱潮,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而深遠的影響。


       多年來,我帶領聯誼會主席團一班人及理事們在學校與培訓機構創建了多家學習培訓基地,一直堅持開展“五送”(送書法、送字帖、送福、送書、送講座)與“五進”(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誌願服務活動。不少會員活躍在全省“文藝輕騎兵”的隊伍中,開展書法送基層進萬家活動,得到社會廣泛讚譽。

學書宜重字外功

       我學習書法,一晃四十餘載了,先是從學王羲之、顏真卿正書、行草碑帖入手,繼而開始臨習《泰山金剛經》《鄭文公》《刁遵墓誌》《張猛龍碑》等魏碑與墓誌銘法帖。四十年來,我臨池不輟,堅持把學習書法作為自己的主要業餘愛好,寧可食無肉,也不能書無紙。我體會到:學習書法必須堅持臨帖;學習書法必須加強字外功學習;學習書法是一種心理訓練;學習書法要“軟硬兼施”。寫好字貴在堅持。選帖是重要的一個環節,要選擇適合自己性格氣質特點的,即喜歡的字帖去學習,才能對其產生興趣。當然興趣的培養、相互交流,參觀與參加展賽活動,也是良好的學習途徑。
       其次,學習書法必須加強字外功修養。人們學書往往十分注重筆墨功夫,而忽視字外功修煉。字外功既包括國學經典、文學、詩詞與文字學,也包括美學、力學、心理學,還包括曆史文化、音樂、舞蹈、體育、武術、攝影等。通過字外功的學習與訓練來提高自己的感性素質與藝術欣賞能力。如通過攝影來提高自己觀察美的能力。唐代草書大家張旭通過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筆法,現今的羽毛球運動,步伐移動講究“彈性”,也與書寫的筆法講究“提按”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次,學習書法是一種很好的心理訓練。每個人聯覺是與生俱來的,各種心理因素在學習創研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感知與理解、想象與思維、情緒與情感等因素對書法學習尤為重要。如對那些好動或學習不專心的孩子,通過書法學習訓練可以讓其靜下心來做一件事,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明顯提高學習成績。
       第四,學習書法以硬筆代毛筆臨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們學習傳統書法最好臨古人碑帖。以硬筆臨寫毛筆碑帖能節約時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從古人法帖中直接體會其筆法、韻味、氣象的博大精深與無窮奧妙,更優於臨習硬筆字帖。
       我盡管不再擔任省硬協主席了,但我仍是書協主席團委員與硬筆工作委員會的主任,我仍會積極參加硬協的誌願服務活動,學習和研究硬筆書法的步伐不會停頓。我也深信,湖北硬筆軍團在柳長忠主席的帶領下會越來越強,有更大、更好的發展,湖北硬筆書法事業定會長江後浪推前浪,在中部壘起一座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