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張學能:讀孫曉雲先生《書法有法》有感 一一兼談何為“古法”
發表日期:2019-01-17 20:06:27 來源:本站 被閱讀[6599]次

        在2018年尾,讀完孫曉雲先生的《書法有法》,這是今年完成的第四本書法類書籍。對一個曾一年都沒讀完一本書的人來說,是個奇跡,也很享受這種自覺。
        自從知識的學習形式呈多樣化後,對孫曉雲先生的了解也多了些。網購到《書法有法》後,束之高閣近一年,9月初看完周汝昌先生的《永字八法》後,毅然選擇拿來一閱。
        從書的整體結構來看,並不能算是一本理論書籍。行文略顯單薄、形式單一、口語較多、標點符號不夠嚴謹。與上一次讀到的周汝昌先生的《永字八法》形式類似,均是平時的日記或演講稿的積累。區別就是30萬字的《永字八法》引用古人文字性的書論較多,且多是問答形式整理而成的,而孫先生提供的佐證類的圖片較多。盡管如此,並不影響讀者對作者核心思想的理解。
        《書法有法》的核心是講究“古法”,即筆法中的轉筆,也即今人所說的“撚管”。因為是比較碎片化的知識點,所以前半部分並不能從全局把控作者的思路。真正印象深刻的是作者2010年7月所寫的《修訂版後記》的4個補丁,通過空海的執筆圖、“筆舔”和“臂擱”、“筆杆直徑與字大小的幾何換算”、《考工記》和《人機工程學》這4個部分的詳細補充講解,配以圖片進行佐證,讓我進一步加深理解所謂“古法”的脈絡。所以,如果你沒有讀完這本書的勇氣,那就請你翻閱這10來頁的內容即可。
        很多年之前,我就對書寫過程中是否撚筆迷惑不解。谘詢過一些書家,看過不少現場書寫,其中不乏一些大家所熟悉的名家,觀點不一。讀完《書法有法》,暫且解決了我的困惑,因為孫老師所提供的佐證毫無破綻,條理清晰。孫曉雲先生通過西晉青釉雙坐書寫瓷傭、宋摹北齊《校書圖》、晉《女史箴圖》、五代周文矩《文苑圖》等圖例,證明“古法”的書寫方式是手臂手腕無依托的情況下用轉筆的方式寫字;通過古人寫字的坐姿和執筆方式(單苞&雙苞)、篆隸&八分的筆畫形態、唐代以後的桌子的應用等,斷定宋以前的古法是轉筆;通過筆舔和臂擱的發明、筆杆直徑與字的大小證明宋以後“古法”失傳。由此,我想起曾經在網上看過陳新亞老師的講座,其中他也說到過古人寫字的坐姿和執筆方式等問題,當時並沒有太多的感覺,結合孫先生的這本書,才慢慢有些認知。
        仔細思慮,我又覺得哪裏出了問題。其一、宋以後也出現不少書法大咖,例如“蘇、黃、米、蔡”、趙孟頫、董其昌、何紹基等等一代大家,他們也一樣將書法發揚光大,是否也可以證明崇尚古法並不重要?或者說,宋以後的書家並不是像孫先生所說的拋棄“古法”?我們不是書家本人,當然不得而知。所以,從我這個層麵尚無能力去辨別真偽,權且吸收就好。其二、諸多書家抱怨書寫時長期低頭,導致頸椎等身體問題,為何研究書法的專家學者不從桌椅這個方向進行改良,盡量去靠近古人的書寫方式呢?例如,將桌麵作15~30度的傾斜,可好?在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不斷改變的年代,是否要順勢而為?其三,論證古人筆法的書籍應該不隻孫先生這本,為何此書出版量驚人,是其他書籍說得不夠透徹嗎?
        其實我是佩服孫曉雲先生的,也欣賞她的大氣。因從她的認識層麵,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大家什麼是“古法”,至少她是慷慨的。我猜想,這也是為何《書法有法》能發行12萬冊、出版16版的直接原因。至於孫先生是否遵循她所研究的‘古法’方式去書寫,通過視屏材料不太能感受,但我想應該八九不離十吧。
         回想我所參加的書法培訓班,基本沒有聽到過關於“古法”的講解,多是淺層次的”號召”大家臨帖、如何臨帖、如何打造投稿作品而已,至於臨得標準或者精確的核心完全沒有涉及。我估摸,大多數書法愛好者均有此困惑,甚至於包括一些根本不得古法要領的“書法工作者”(從朋友圈的諸多曬圖就能知曉)。也許,我們與書法的緣分未到,或是交的學費不夠,亦或是悟性不夠。
        我又不免念起我的武術啟蒙老師何小飛先生(至今仍記得他的名字),那時我才12歲,他20歲不到,河南人,跟隨他們團長來我縣賣藝。他在少林寺學武十年,成為俗家弟子,家中姊妹多,迫於生計,走起江湖來。表演的是硬氣功,鋼槍刺喉、三指夾鋼釘、二指碎石頭、二指禪等功夫,近距離觀看他的表演,非常刺激過癮。那時,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那套少林拳,正兒八經耍起來的時候,虎虎生風!沒錯,他收我為徒了,條件就是團裏沒水電的時候能用我家的,僅此而已。放學寫完作業,我就跑去他那裏候著。師傅教我基本功,從紮馬步、劈叉、鯉魚打挺等基本功開始,每個細節他都示範得一清二楚,生怕我不會。源於癡迷,我一點都不覺得累,練習鯉魚打挺那會兒,後背經常磨出血也從不退縮,他也從不放鬆對我的要求,甚至是苛刻。基本功過關後,開始教我武術套路。那時年紀小,膽子也小,經常不敢多看他,用聽和看身形的方式,以至於他隨團離開的時候,我都是站在遠處目送他離開,看著爸媽跟他道別,其實心中非常不舍。20多年過去了,我沒忘記,依然能記起他的長相和當年離開時的背影。90年代是個美好純真的年代,空氣裏,到處都是自由真誠的氣息。
        莫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作者簡介:
        張學能,齋號雲鶴草堂,本科學曆。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黃岡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作品曾在日本廣島、湖南大學、深圳美術館、東莞等地展出。 結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首屆書法高研班、劉東芹博士草書字法研修班等。  
      工作之餘,喜好收藏;勤於書畫,近年專攻褚遂良、顏真卿楷書;偶寫小文,散見於書法報書法藝術網、山西生活晨報、冠盛報等。 
      書非小技,亦非小道;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心興,可以默識,不可言宣。